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制剂学论文

莱菔素制剂稳定性和抗癌活性研究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3-4页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符号和缩略词说明第14-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3页
    1.1 硫代葡萄糖苷第15-16页
        1.1.1 硫代葡萄糖苷的结构第15页
        1.1.2 硫代葡萄糖苷的生物活性第15-16页
        1.1.3 硫代葡萄糖苷的纯化第16页
    1.2 固定化酶第16-18页
        1.2.1 固定化酶的方法第17-18页
        1.2.2 固定化酶的优缺点第18页
        1.2.3 固定化酶的研究进展第18页
    1.3 莱菔素和莱菔硫烷第18-21页
        1.3.1 莱菔素结构及异硫氰酸酯类化合物介绍第18-19页
        1.3.2 分离纯化方法第19-20页
        1.3.3 药理学作用第20页
        1.3.4 稳定性研究进展第20-21页
    1.4 课题意义及研究内容第21-23页
        1.4.1 课题意义第21页
        1.4.2 研究内容第21-23页
第二章 莱菔素的制备工艺优化第23-37页
    2.1 引言第23页
    2.2 固定化方法第23-27页
        2.2.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24-25页
        2.2.2 黑芥子酶缓冲溶液的配制第25页
        2.2.3 树脂的预处理及酶的固定化第25-26页
        2.2.4 酶的固载率及酶活测定第26页
        2.2.5 固定化树脂的量优化第26页
        2.2.6 固定化酶量的优化第26页
        2.2.7 固定化时间的优化第26-27页
        2.2.8 循环利用第27页
    2.3 萝卜硫苷的结晶方法第27-28页
        2.3.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27页
        2.3.2 实验操作和方法第27-28页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28-35页
        2.4.1 酶的固载率第28-29页
        2.4.2 固定化条件优化第29-31页
        2.4.3 循环利用第31-32页
        2.4.4 萝卜硫苷的结晶第32-34页
        2.4.5 新工艺对传统工艺的优势第34-35页
    2.5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三章 莱菔素制剂的稳定性研究第37-55页
    3.1 引言第37-38页
    3.2 包装材料对莱菔素稳定性研究方法第38页
        3.2.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38页
        3.2.2 实验操作和方法第38页
    3.3 防潮辅料对莱菔素稳定性研究方法第38-40页
        3.3.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38-39页
        3.3.2 无水辅料的筛选方法第39页
        3.3.3 无水辅料与药物混合稳定性考察方法第39-40页
    3.4 莱菔素与HP-β-CD包合物稳定性研究方法第40-42页
        3.4.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40页
        3.4.2 莱菔素与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第40-41页
        3.4.3 莱菔素包合物SFE/HP-β-CD包合条件优化第41页
        3.4.4 莱菔素包合物SFE/HP-β-CD结构鉴定第41-42页
        3.4.5 莱菔素包合物SFE/HP-β-CD稳定性研究第42页
        3.4.6 莱菔素包合物SFE/HP-β-CD体外释放方法第42页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2-53页
        3.5.1 包装材料的筛选第42-44页
        3.5.2 防潮辅料的筛选第44-46页
        3.5.3 无水辅料与药物混合稳定性考察第46-47页
        3.5.4 莱菔素与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及优化第47-48页
        3.5.5 莱菔素与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结构鉴定第48-50页
        3.5.6 莱菔素与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稳定性研究第50-51页
        3.5.7 莱菔素与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体外释放研究第51-53页
    3.6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四章 莱菔素制剂的体内外抗癌活性研究第55-73页
    4.1 引言第55页
    4.2 莱菔素制剂体外抗癌活性研究方法第55-58页
        4.2.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55-56页
        4.2.2 实验操作和方法第56-58页
    4.3 莱菔素制剂体内抗癌活性研究方法第58-60页
        4.3.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58页
        4.3.2 急性毒性实验第58-59页
        4.3.3 体内抗癌活性实验第59-60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60-71页
        4.4.1 莱菔素制剂体外抗癌活性研究第60-65页
        4.4.2 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急性毒性研究第65-66页
        4.4.3 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体内抗癌活性研究第66-71页
    4.5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3-77页
    5.1 结论第73-74页
        5.1.1 莱菔素制备工艺优化第73页
        5.1.2 莱菔素制剂的稳定性研究第73-74页
        5.1.3 莱菔素制剂的体内外抗癌活性研究第74页
    5.2 展望第74-77页
参考文献第77-83页
致谢第83-85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5-87页
作者及导师简介第87-89页
附件第89-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曲格列汀的合成研究
下一篇:MicroRNA-149-3p在肠炎中的作用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