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4-27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4-20页 |
1.1.1 LAI现有的测量方法 | 第14-16页 |
1.1.2 半球图像法的发展现状 | 第16-19页 |
1.1.3 问题分析 | 第19-20页 |
1.2 影响LAI提取的主要因素 | 第20-23页 |
1.2.1 斜坡对冠层参数的影响 | 第20-22页 |
1.2.2 冠层随机性假设 | 第22-23页 |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2 光学模型法的基本原理 | 第27-40页 |
2.1 Beer-Lambert定律 | 第27页 |
2.2 叶倾角分布与消光系数的关系 | 第27-30页 |
2.3 叶倾角分布模型 | 第30-32页 |
2.4 叶面积指数的反演 | 第32-35页 |
2.4.1 Bonhomme单角度反演法 | 第33-34页 |
2.4.2 有限长度平均法 | 第34页 |
2.4.3 孔隙大小分布法 | 第34-35页 |
2.4.4 孔隙大小分布与有限长度平均结合法 | 第35页 |
2.4.5 路径长度分布法 | 第35页 |
2.5 聚集指数计算方法 | 第35-39页 |
2.5.1 Chen和Cihlar的聚集指数 | 第37-38页 |
2.5.2 Lang和Xiang的聚集指数 | 第38页 |
2.5.3 Leblanc的聚集指数 | 第38-3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3 基于半球图像的LAI反演模型研究 | 第40-57页 |
3.1 测量原理差异分析 | 第40-42页 |
3.1.1 CCD图像传感器的光电原理 | 第40-41页 |
3.1.2 光电测量传感器的光电原理 | 第41-42页 |
3.2 计算原理差异分析 | 第42-46页 |
3.2.1 LAI-2000计算方法 | 第42-43页 |
3.2.2 Winscanopy2012a计算方法 | 第43-46页 |
3.3 基于半球图像反演LAI的修正模型 | 第46-56页 |
3.3.1 面积加权修正 | 第47页 |
3.3.2 离散消光系数修正 | 第47-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4 半球图像分割 | 第57-84页 |
4.1 半球图像的成像原理 | 第59-60页 |
4.2 半球图像的边界分析 | 第60-63页 |
4.2.1 直方图分析 | 第60-61页 |
4.2.2 边界点特性 | 第61-63页 |
4.3 圆形有效成像区域提取方法 | 第63-72页 |
4.3.1 面积统计法 | 第63-64页 |
4.3.2 扫描线逼近法 | 第64-65页 |
4.3.3 边界拟合法 | 第65-69页 |
4.3.4 基于形态学算法的边界拟合法 | 第69-72页 |
4.4 对比实验 | 第72-77页 |
4.4.1 标准图像提取实验 | 第72-74页 |
4.4.2 冠层图像提取实验 | 第74-77页 |
4.5 扩展实验 | 第77-80页 |
4.5.1 不同设备成像区域的确定 | 第77-78页 |
4.5.2 图像中心与成像区域圆心的比较 | 第78-79页 |
4.5.3 光照影响 | 第79-80页 |
4.6 区域分割 | 第80-83页 |
4.6.1 圆环分割 | 第80-81页 |
4.6.2 扇形分割 | 第81-82页 |
4.6.3 四分块图像分割 | 第82-8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5 森林冠层叶面积指数的反演 | 第84-103页 |
5.1 冠层图像的二值化 | 第85-89页 |
5.1.1 阈值法 | 第85-87页 |
5.1.2 K-mean聚类法 | 第87-89页 |
5.2 数字冠层图像的孔隙度计算 | 第89-93页 |
5.2.1 应用面积统计法的孔隙度计算 | 第89-90页 |
5.2.2 孔隙度提取实验 | 第90-93页 |
5.3 聚集指数的计算 | 第93-97页 |
5.4 对比实验 | 第97-101页 |
5.5 模型分析 | 第101-10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结论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4-115页 |
致谢 | 第115-117页 |
附件 | 第117-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