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下游天然径流量中长期预测模型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传统预报方法 | 第12-13页 |
1.2.2 现代预报方法 | 第13-15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9-27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19页 |
2.2 地质地貌 | 第19-20页 |
2.3 气象气候 | 第20页 |
2.4 水文特点 | 第20-22页 |
2.5 土壤 | 第22页 |
2.6 植被 | 第22-23页 |
2.7 水灾特性 | 第23-24页 |
2.8 地上悬河 | 第24-27页 |
3 黄河中下游月径流预报研究 | 第27-39页 |
3.1 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27-31页 |
3.1.1 时间序列分析的背景和概念 | 第27-28页 |
3.1.2 时间序列的预处理 | 第28-31页 |
3.2 时间序列数据的特征分析 | 第31-32页 |
3.2.1 自相关系数 | 第31页 |
3.2.2 偏相关系数 | 第31-32页 |
3.2.3 白噪声序列 | 第32页 |
3.3 时间序列的常用模型 | 第32-34页 |
3.3.1 自回归模型 | 第32-33页 |
3.3.2 移动平均模型 | 第33页 |
3.3.3 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 | 第33-34页 |
3.4 模型过程 | 第34-35页 |
3.4.1 建模与定阶 | 第34页 |
3.4.2 模型检验 | 第34-35页 |
3.5 实例分析 | 第35-3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4 黄河中下游年径流预报研究 | 第39-53页 |
4.1 灰色系统的发生与发展 | 第39-45页 |
4.1.1 灰色系统模型 | 第40-41页 |
4.1.2 GM(1,1)模型的建立 | 第41-43页 |
4.1.3 模型检验 | 第43-45页 |
4.2 模型实例应用 | 第45-47页 |
4.3 马尔科夫链 | 第47-50页 |
4.3.1 马尔科夫链简介 | 第47-48页 |
4.3.2 GM(1,1)模型的马尔科夫修正 | 第48-50页 |
4.4 实例分析 | 第50-51页 |
4.5 小结 | 第51-53页 |
5 黄河中下游径流多年周期性预测 | 第53-59页 |
5.1 可公度法 | 第53-55页 |
5.1.1 可公度性的概念 | 第53页 |
5.1.2 可公度性的由来与发展 | 第53-54页 |
5.1.3 可公度性的表达式 | 第54页 |
5.1.4 可公度法的运用 | 第54-55页 |
5.2 天干地支纪历预测法 | 第55-57页 |
5.2.1 干支纪历的内容 | 第55-56页 |
5.2.2 干支应用 | 第56-57页 |
5.3 小结 | 第57-5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6.1 结论 | 第59-60页 |
6.2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专利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