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5-22页 |
1.1 引言 | 第15-16页 |
1.2 东亚季风对中国汛期降水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3 东亚季风强度指数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4 华南后汛期降水与东亚季风及大气环流的关系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5 汛期雨强指数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6 问题的提出 | 第20-21页 |
1.7 研究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2 资料与方法 | 第22-28页 |
2.1 资料来源 | 第22页 |
2.2 方法 | 第22-28页 |
2.2.1 百分位数 | 第22页 |
2.2.2 样本序列标准化 | 第22-23页 |
2.2.3 相关分析 | 第23页 |
2.2.4 小波分析 | 第23-25页 |
2.2.5 差值检验(t检验)及方差检验(F检验) | 第25页 |
2.2.6 滑动t检验 | 第25-26页 |
2.2.7 合成分析 | 第26页 |
2.2.8 曼-肯德尔(Mann-Kendall)法 | 第26-28页 |
3 近55年华南后汛期区域性暴雨事件频数变化特征 | 第28-41页 |
3.1 站点选择和相关定义 | 第28-29页 |
3.1.1 站点的选择 | 第28页 |
3.1.2 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定义 | 第28-29页 |
3.2 华南区域性暴雨事件强度评估方法 | 第29-31页 |
3.2.1 区域性暴雨天气事件强度评估因子 | 第29页 |
3.2.2 评估模型建立 | 第29-30页 |
3.2.3 阈值、等级划分 | 第30-31页 |
3.3 近55年华南后汛期区域性暴雨频数变化特征 | 第31-34页 |
3.3.1 华南后汛期区域性暴雨频数趋势变化 | 第31-32页 |
3.3.2 华南后汛期区域性暴雨频数周期变化 | 第32-33页 |
3.3.3 华南后汛期区域性暴雨频数突变分析 | 第33-34页 |
3.4 主要特征量及综合强度的年际变化 | 第34-39页 |
3.4.1 最大日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 第34-35页 |
3.4.2 最大过程雨量的年际变化 | 第35-36页 |
3.4.3 最长持续时间的年际变化 | 第36-37页 |
3.4.4 最多暴雨站数的年际变化 | 第37-38页 |
3.4.5 最大综合强度的年际变化 | 第38-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4 近55年华南后汛期雨强演变特征 | 第41-45页 |
4.1 华南后汛期雨强评估方法 | 第41-42页 |
4.1.1 评估模型 | 第41页 |
4.1.2 等级划分方法 | 第41页 |
4.1.3 等级划分标准 | 第41-42页 |
4.2 华南后汛期雨强年际变化趋势 | 第42页 |
4.3 华南后汛期雨强周期变化 | 第42-43页 |
4.4 华南后汛期雨强突变分析 | 第43-4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5 亚洲-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与华南后汛期降水的关系 | 第45-51页 |
5.1 亚洲-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的表征 | 第45-46页 |
5.1.1 APO指数的定义 | 第45页 |
5.1.2 APO强、弱年的确定 | 第45页 |
5.1.3 APO指数与华南后汛期雨强的相关分析 | 第45-46页 |
5.2 APO强度与华南后汛期雨强的联系机制 | 第46-49页 |
5.2.1 APO与对流层中高层环流形势 | 第46-47页 |
5.2.2 APO与东亚夏季风 | 第47-48页 |
5.2.3 APO与西太平洋暖池及华南近海的对流条件 | 第48页 |
5.2.4 对流层纬向风垂直切变 | 第48-49页 |
5.2.5 APO与热带西太平洋水汽条件 | 第4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1-52页 |
6.2 问题与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