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1.2.1 支付便利性与消费水平 | 第15页 |
1.2.2 心理账户与消费水平 | 第15-16页 |
1.2.3 消费信贷与消费水平 | 第16-18页 |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8-20页 |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8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18-20页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2章 非现金支付方式影响居民消费的理论基础 | 第21-29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2.1.1 非现金支付方式 | 第21-22页 |
2.1.2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 | 第22页 |
2.2 相关理论阐释 | 第22-29页 |
2.2.1 绝对收入假说 | 第23-24页 |
2.2.2 相对收入假说 | 第24-25页 |
2.2.3 生命周期假说 | 第25-26页 |
2.2.4 持久收入假说 | 第26-27页 |
2.2.5 随机游走假说 | 第27-28页 |
2.2.6 预防性储蓄理论 | 第28-29页 |
第3章 非现金支付方式影响居民消费的机理分析 | 第29-35页 |
3.1 非现金支付方式对居民消费的作用途径 | 第29-32页 |
3.1.1 支付便捷性增加意外消费 | 第29页 |
3.1.2 线上支付扩大消费范围 | 第29-30页 |
3.1.3 心理账户效应降低心理损失 | 第30页 |
3.1.4 消费信贷缓解流动性约束 | 第30-31页 |
3.1.5 免息信用透支提升消费效用 | 第31-32页 |
3.2 非现金支付方式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理 | 第32-35页 |
3.2.1 提升居民消费意愿 | 第33页 |
3.2.2 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 第33-35页 |
第4章 非现金支付方式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现实考察 | 第35-46页 |
4.1 非现金支付方式的发展与变迁 | 第35-42页 |
4.1.1 银行卡的出现与演变 | 第35-39页 |
4.1.2 电子支付的兴起与发展 | 第39-42页 |
4.2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分析 | 第42-46页 |
4.2.1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时间序列分析 | 第42-43页 |
4.2.2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区域比较分析 | 第43-46页 |
第5章 非现金支付方式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研究 | 第46-66页 |
5.1 非现金支付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检验 | 第46-48页 |
5.1.1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 第46-47页 |
5.1.2 模型构建与参数估计 | 第47-48页 |
5.1.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8页 |
5.2 银行卡支付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研究 | 第48-59页 |
5.2.1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 第48-49页 |
5.2.2 模型构建与参数估计 | 第49-56页 |
5.2.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6-59页 |
5.3 电子支付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研究 | 第59-66页 |
5.3.1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 第59-60页 |
5.3.2 模型构建与参数估计 | 第60-64页 |
5.3.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64-66页 |
第6章 政策建议 | 第66-73页 |
6.1 构建完备的支付保障体系 | 第66-69页 |
6.1.1 优化收入分配制度 | 第66-68页 |
6.1.2 加强金融支付教育 | 第68-69页 |
6.2 打造完善的支付市场体系 | 第69-73页 |
6.2.1 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 | 第69-70页 |
6.2.2 促进电子支付模式创新 | 第70-71页 |
6.2.3 健全支付体系法律制度 | 第71-73页 |
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