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7页 |
1.1 大刺鳅研究概况 | 第12-17页 |
1.1.1 大刺鳅的形态特征 | 第12-13页 |
1.1.2 生理生化 | 第13-14页 |
1.1.3 繁殖 | 第14-15页 |
1.1.4 养殖技术 | 第15页 |
1.1.5 疾病防治 | 第15-16页 |
1.1.6 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地理 | 第16-17页 |
1.1.7 分类地位 | 第17页 |
1.2 鱼类亲缘地理学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1.3 DNA序列分子标记的应用 | 第18-23页 |
1.3.1 线粒体(Mitochondrial DNA,mtDNA) | 第18-19页 |
1.3.2 核糖体(Ribosome) | 第19-20页 |
1.3.3 外显子标记 | 第20-21页 |
1.3.4 内含子标记 | 第21-23页 |
1.4 DNA序列分子标记应用策略 | 第23-25页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基于线粒体COI对大刺鳅不同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地理研究 | 第27-4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7-29页 |
2.1.1 样品的采集 | 第27-28页 |
2.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8-2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9页 |
2.2.1 基因组DNA提取 | 第29页 |
2.2.2 PCR扩增与电泳 | 第29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29-30页 |
2.4 结果 | 第30-42页 |
2.4.1 序列分析 | 第30-31页 |
2.4.2 单倍型分析 | 第31-33页 |
2.4.3 遗传多样性 | 第33页 |
2.4.4 遗传距离 | 第33-35页 |
2.4.5 遗传分化与基因流 | 第35-38页 |
2.4.6 种群动态 | 第38-39页 |
2.4.7 系统发育分析 | 第39-41页 |
2.4.8 分子方差分析 | 第41-42页 |
2.5 讨论 | 第42-46页 |
2.5.1 遗传多样性 | 第42-43页 |
2.5.2 遗传结构 | 第43-44页 |
2.5.3 亲缘地理 | 第44-46页 |
第三章 EPICs引物的开发和核基因对大刺鳅不同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地理研究 | 第46-68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6-4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3.2.1 引物开发的实验方法 | 第47页 |
3.2.2 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地理研究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3.3 数据分析 | 第48-49页 |
3.4 结果 | 第49-62页 |
3.4.1 引物筛选 | 第49页 |
3.4.2 遗传多样性 | 第49-53页 |
3.4.3 遗传距离 | 第53页 |
3.4.4 遗传分化与基因流 | 第53-56页 |
3.4.5 单倍型分析 | 第56-57页 |
3.4.6 等位基因空间分布分析 | 第57-58页 |
3.4.7 相关性检验 | 第58页 |
3.4.8 聚类分析 | 第58-61页 |
3.4.9 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第61-62页 |
3.5 讨论 | 第62-68页 |
3.5.1 EPICs引物开发 | 第62-63页 |
3.5.2 遗传多样性 | 第63-65页 |
3.5.3 遗传结构 | 第65页 |
3.5.4 亲缘地理 | 第65-66页 |
3.5.5 资源保护建议 | 第66-68页 |
第四章 亚洲刺鳅属系统发育关系探讨 | 第68-74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68-69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68-69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69页 |
4.2 数据分析 | 第69-72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72页 |
4.3.1 EPICs引物在近缘种中的通用性分析 | 第72页 |
4.3.2 亚洲刺鳅属系统发育关系 | 第72页 |
4.4 讨论 | 第72-74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7页 |
5.1 总结 | 第74页 |
5.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74-75页 |
5.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75页 |
5.4 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