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地质特征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页岩气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北美页岩气发展现状 | 第9-10页 |
1.2.2 我国页岩气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1.2.3 国内外页岩气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4 论文工作量 | 第13-14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4-24页 |
2.1 地理位置及构造特征 | 第14-16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4页 |
2.1.2 构造位置 | 第14-15页 |
2.1.3 区域地层 | 第15-16页 |
2.2 上奥陶统五峰组 | 第16-17页 |
2.2.1 地层概述 | 第16页 |
2.2.2 顶底界线 | 第16-17页 |
2.2.3 地层特征 | 第17页 |
2.3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 第17-18页 |
2.3.1 地层概况 | 第17页 |
2.3.2 顶底界限 | 第17-18页 |
2.3.3 地层特征 | 第18页 |
2.4 小层划分 | 第18-20页 |
2.5 地层展布特征 | 第20-24页 |
第3章 沉积特征 | 第24-36页 |
3.1 岩石类型及特征 | 第24-26页 |
3.1.1 泥(页)岩类 | 第24-25页 |
3.1.2 粉砂岩类 | 第25页 |
3.1.3 灰岩类 | 第25-26页 |
3.1.4 硅质泥(页)岩类 | 第26页 |
3.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第26-32页 |
3.2.1 内陆棚亚相 | 第28-30页 |
3.2.2 外陆棚亚相 | 第30-32页 |
3.3 沉积相纵横向展布 | 第32-34页 |
3.3.1 纵向演化特征 | 第32-33页 |
3.3.2 横向展布特征 | 第33-34页 |
3.4 沉积相模式建立 | 第34-36页 |
第4章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 第36-45页 |
4.1 有机质来源 | 第36页 |
4.2 干酪根类型 | 第36-38页 |
4.3 总有机碳含量(TOC) | 第38-41页 |
4.4 有机质成熟度 | 第41-43页 |
4.5 富有机质页岩的分布特征 | 第43-45页 |
第5章 储层特征及保存条件 | 第45-61页 |
5.1 矿物组分 | 第45-51页 |
5.1.1 脆性矿物 | 第46-48页 |
5.1.2 粘土矿物 | 第48-50页 |
5.1.3 脆性指数 | 第50-51页 |
5.2 储集空间 | 第51-54页 |
5.2.1 孔隙 | 第52-53页 |
5.2.2 裂缝 | 第53-54页 |
5.3 储层物性 | 第54-55页 |
5.4 含气性 | 第55-58页 |
5.4.1 页岩气赋存方式 | 第55-56页 |
5.4.2 含气性影响因素 | 第56-58页 |
5.5 保存条件分析 | 第58-61页 |
5.5.1 成岩作用的影响 | 第58-59页 |
5.5.2 埋藏深度 | 第59-60页 |
5.5.3 地层接触关系 | 第60-61页 |
第6章 地质特征与页岩气的关系 | 第61-65页 |
6.1 沉积环境控制了富有机质页岩的发育 | 第61页 |
6.2 优异的地球化学特征保证了充足的油气来源 | 第61-62页 |
6.3 一定的储集空间是页岩气聚集的基础 | 第62页 |
6.4 保存条件是页岩气能否成藏的关键因素 | 第62-63页 |
6.5 最有利区勘探区预测 | 第63-65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图版及说明 | 第71-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