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事交叉询问制度的构建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导言 | 第9-15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9-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3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我国交叉询问制度的现状 | 第15-19页 |
第一节 交叉询问的立法规定 | 第15-16页 |
第二节 交叉询问的司法现状 | 第16-17页 |
第三节 改革和完善的现实意义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我国交叉询问制度的困境及成因 | 第19-26页 |
第一节 交叉询问面临的困境 | 第19-21页 |
一、发现真实的有效性受到质疑 | 第20页 |
二、高质量的交叉询问难以实现 | 第20-21页 |
第二节 交叉询问陷入困境的原因 | 第21-26页 |
一、诉讼理念的影响 | 第22-23页 |
二、程序性要素不明确 | 第23-24页 |
三、配套制度不完善 | 第24页 |
四、诉讼效率的考量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对域外交叉询问制度的借鉴 | 第26-32页 |
第一节 域外交叉询问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 第26-29页 |
一、英美法系交叉询问的确立与发展 | 第26-27页 |
二、大陆法系对交叉询问的引进 | 第27-28页 |
三、我国台湾地区的交叉询问 | 第28-29页 |
第二节 交叉询问的两种模式评析 | 第29-32页 |
一、典型的交叉询问模式 | 第29-30页 |
二、混合式交叉询问模式 | 第30页 |
三、两种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构建我国交叉询问制度的几点建议 | 第32-42页 |
第一节 我国交叉询问制度的模式之选择 | 第32-34页 |
一、混合式交叉询问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第32-33页 |
二、混合式模式下控辩审三方的角色定位 | 第33-34页 |
第二节 交叉询问的程序性要素之明确 | 第34-39页 |
一、交叉询问的顺序 | 第34-35页 |
二、交叉询问的方式 | 第35-37页 |
三、交叉询问的范围 | 第37-38页 |
四、交叉询问旳异议 | 第38-39页 |
第三节 相关配套措施的建立和完善 | 第39-42页 |
一、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 第39-40页 |
二、证据开示制度 | 第40页 |
三、法律援助制度 | 第40-41页 |
四、案件分流机制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后记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