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探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9-11页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第9页
    (二)研究现状第9页
    (三)研究方法及目的第9-10页
    (四)文章的创新点第10-11页
一、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概述第11-17页
    (一)公民个人信息特征的表现第11-13页
        1.公民个人信息识别性特征的局限性第11-12页
        2.公民个人信息其他特征的表现第12-13页
    (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规范现状第13-14页
        1.刑法上的规范第13页
        2.最新的司法解释第13-14页
    (三)本罪在司法适用中的特征第14-17页
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构成要件分析第17-25页
    (一)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犯罪客体第17-20页
        1.犯罪客体的三种理论争议第17-18页
        2.犯罪客体分析——个人信息权第18-20页
    (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犯罪客观方面第20-23页
        1.出售公民个人信息后“违法所得”的认定第20-21页
        2.提供公民个人信息包括向特定人和不特定人提供第21页
        3.窃取或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行为的认定标准第21-23页
    (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主体和主观方面第23-25页
        1.犯罪主体由特殊主体扩大为一般主体第23页
        2.主观方面是故意,过失不构成本罪第23-25页
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司法适用问题及其解决第25-33页
    (一)研究的案例第25-26页
    (二)案例反映的问题及其解决第26-31页
        1.本罪与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的区分第26-28页
        2.准确认定主观故意与共同犯罪第28-29页
        3.关联犯罪的罪数认定第29-30页
        4.涉案公民个人信息条数的认定第30-31页
    (三)司法适用中其他认定难题及其解决第31-33页
        1.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搜索工具行为的认定第31页
        2.企业法人代表个人信息的认定第31-33页
四、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立法缺失及完善第33-37页
    (一)犯罪客观方面的危害行为第33-34页
        1.在危害行为上的立法缺失第33-34页
        2.建议立法增加非法利用行为第34页
    (二)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第34-37页
        1.单位主体过失犯罪的立法缺失第34-35页
        2.建议立法增加单位过失犯罪第35-37页
结语第37-39页
参考文献第39-41页
致谢第41-42页

论文共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正当防卫的限度
下一篇:论公司瑕疵决议撤销制度及其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