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导言 | 第11-21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8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8-19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19-21页 |
第一章 关于本人归责性要件的规定及其争论点 | 第21-36页 |
第一节 提出问题:现行法对本人归责性要件规定模糊 | 第21-25页 |
一、《合同法》第49条规定及其解释 | 第21-23页 |
二、《民法总则》第172条规定及其解释 | 第23-24页 |
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单一要件说”与“双重要件说”之争 | 第25-31页 |
一、“单一要件说”的内涵及其评析 | 第25-28页 |
二、“双重要件说”的内涵及其评析 | 第28-31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应采“双重要件说” | 第31-36页 |
一、法律解释上应当考虑本人可归责性 | 第31-32页 |
二、比较法上各国均在不同程度上考虑本人可归责性 | 第32-34页 |
三、无可归责者不承担不利益的原则 | 第34页 |
四、积极信赖保护责任要求更高的可归责性 | 第34-36页 |
第二章 本人可归责性的判断标准 | 第36-49页 |
第一节 关于归责原则的学说梳理及其司法实践 | 第36-41页 |
一、过错原则的内涵及司法实践 | 第36-37页 |
二、诱因原则的内涵及司法实践 | 第37-38页 |
三、风险原则的内涵及司法实践 | 第38-40页 |
四、综合衡量原则的内涵及司法实践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对各归责原则的评析 | 第41-44页 |
一、对过错原则的评析 | 第41-42页 |
二、对诱因原则的评析 | 第42页 |
三、对风险原则的评析 | 第42-43页 |
四、对综合衡量原则的评析 | 第43-44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以风险原则作为归责原则 | 第44-49页 |
一、主张风险原则的原因:借鉴善意取得制度的价值判断 | 第44-46页 |
二、风险分配的考量因素 | 第46-49页 |
第三章 司法判例中本人可归责性的类型化分析 | 第49-63页 |
第一节 本人将代理权外观凭证控制权交由他人 | 第49-52页 |
一、本人将印章、盖章的空白合同书交由他人保管 | 第49-51页 |
二、本人出借资质给他人或允许他人挂靠 | 第51-52页 |
第二节 本人明知无权代理行为但未否认 | 第52-53页 |
第三节 行为人与本人之间存在职务关系 | 第53-57页 |
一、行为人基于本人意思占有代理权外观 | 第53-55页 |
二、行为人非基于本人意思占有代理权外观 | 第55-57页 |
第四节 本人与行为人之间存在其他关系 | 第57-59页 |
一、本人与行为人之间存在婚姻家庭关系 | 第57-58页 |
二、本人与行为人之间曾经存在多次代理关系 | 第58-59页 |
第五节 代理关系终止未收回权利凭证或通知相对人 | 第59-61页 |
小结 | 第61-63页 |
结语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后记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