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课题的背景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国内发展状况 | 第12-14页 |
1.2.2 国外对城镇化建设机制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国内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机制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主要概念和理论 | 第18-25页 |
1.3.1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 第18-19页 |
1.3.2 机制的概念 | 第19-20页 |
1.3.3 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主要观点 | 第20-22页 |
1.3.4 解释结构模型方法(ISM) | 第22-23页 |
1.3.5 系统动力学方法 | 第23-25页 |
1.3.6 评价理论和层次分析法 | 第25页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5-26页 |
1.4.1 本文的研究目的 | 第25-26页 |
1.4.2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26页 |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及框架 | 第26-29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1.5.2 创新之处 | 第26-27页 |
1.5.3 本文框架 | 第27-29页 |
2 新型城镇化建设系统供给机制的分析与构建 | 第29-51页 |
2.1 新型城镇化建设系统供给机制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29-32页 |
2.1.1 新型城镇化建设系统供给机制的发展现状 | 第29页 |
2.1.2 新型城镇化建设系统供给机制的问题分析 | 第29-32页 |
2.2 新型城镇化建设系统供给机制问题成因的系统学分析 | 第32-34页 |
2.2.1 对人力的主体和序参量重视程度不足 | 第32-33页 |
2.2.2 土地规划要素协同作用弱 | 第33页 |
2.2.3 资金积累整体性偏弱 | 第33页 |
2.2.4 产业发展缺乏层次性 | 第33-34页 |
2.2.5 技术创新的环境适应程度不佳 | 第34页 |
2.3 新型城镇化建设系统供给机制的构建 | 第34-51页 |
2.3.1 新型城镇化建设系统供给机制的构建目的 | 第34页 |
2.3.2 新型城镇化建设系统供给机制的要素分析及指标体系 | 第34-45页 |
2.3.3 新型城镇化建设系统供给机制的建立 | 第45-51页 |
3 新型城镇化建设系统动力机制的分析与构建 | 第51-63页 |
3.1 新型城镇化建设系统动力机制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51-53页 |
3.1.1 新型城镇建设系统化动力机制的发展现状 | 第51页 |
3.1.2 新型城镇化建设系统动力机制的问题分析 | 第51-53页 |
3.2 新型城镇化建设系统动力机制问题成因的系统学分析 | 第53-54页 |
3.2.1 政府主导的目的性不明显 | 第53页 |
3.2.2 居民参与没有实现涌现性 | 第53页 |
3.2.3 市场调节的动态性未能发挥 | 第53-54页 |
3.3 新型城镇化建设系统动力机制的构建 | 第54-63页 |
3.3.1 新型城镇化建设系统动力机制的构建目的 | 第54-55页 |
3.3.2 新型城镇化建设系统动力机制的要素分析及指标体系 | 第55-58页 |
3.3.3 新型城镇化建设系统动力机制的建立 | 第58-63页 |
4 新型城镇化建设系统服务机制的分析与构建 | 第63-78页 |
4.1 新型城镇化建设系统服务机制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63-68页 |
4.1.1 新型城镇化建设系统服务机制的发展现状 | 第63页 |
4.1.2 新型城镇化建设系统服务机制的问题分析 | 第63-68页 |
4.2 新型城镇化建设系统服务机制问题成因的系统学分析 | 第68-69页 |
4.2.1 基础公共服务规划整体性考虑欠周 | 第68页 |
4.2.2 经济公共服务管理层次性职能部分 | 第68页 |
4.2.3 社会公共服务稳定性保持较弱 | 第68-69页 |
4.2.4 安全公共服务协调性发挥不充分 | 第69页 |
4.3 新型城镇化建设系统服务机制的构建 | 第69-78页 |
4.3.1 新型城镇化建设系统服务机制的构建目的 | 第69页 |
4.3.2 新型城镇化建设系统服务机制的要素分析及指标体系 | 第69-73页 |
4.3.3 新型城镇化建设系统服务机制的建立 | 第73-78页 |
5 新型城镇化建设系统评价机制的分析与构建 | 第78-93页 |
5.1 新型城镇化建设系统评价机制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78-80页 |
5.1.1 新型城镇化建设系统评价机制的发展现状 | 第78页 |
5.1.2 新型城镇化建设系统评价机制的问题分析 | 第78-80页 |
5.2 新型城镇化建设系统评价机制问题成因的系统学分析 | 第80-81页 |
5.2.1 评价理论呈现模仿和单一趋势 | 第80页 |
5.2.2 评价方法出现静态与片面特点 | 第80页 |
5.2.3 评价结果缺乏可行和实用特性 | 第80-81页 |
5.3 新型城镇化建设系统评价机制的构建 | 第81-93页 |
5.3.1 新型城镇化建设系统评价机制的构建目的 | 第81页 |
5.3.2 新型城镇化建设系统评价机制的要素分析及指标体系 | 第81-82页 |
5.3.3 新型城镇化建设系统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模型构建与评价实例分析 | 第82-89页 |
5.3.4 新型城镇化建设系统评价机制的建立 | 第89-93页 |
6 结论和展望 | 第93-95页 |
6.1 结论 | 第93-94页 |
6.2 展望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0页 |
附录 | 第100-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3-10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