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7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7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7-8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7-8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8页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8-14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8-12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12-14页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二)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三) 不足之处 | 第15页 |
五、文章结构安排 | 第15-17页 |
第一章 马克思早期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17-26页 |
第一节 马克思早期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17-22页 |
一、古希腊思想家对“和谐发展”的思考 | 第17-18页 |
二、中世纪宗教神学中人的发展的局限性 | 第18-19页 |
三、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对人的价值的探索 | 第19-21页 |
四、空想社会主义者对人的发展的制度构想 | 第21-22页 |
第二节 马克思早期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 | 第22-26页 |
一、黑格尔:人是自由意志的体现 | 第22-23页 |
二、费尔巴哈:强调人的自然本质 | 第23-26页 |
第二章 马克思早期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初绽(1835—1843) | 第26-36页 |
第一节 事业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初探讨 | 第26-28页 |
一、人的发展旨在使人类与自身趋于高尚 | 第26-27页 |
二、事业发展应遵循人类幸福和自身完满 | 第27-28页 |
第二节 自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 | 第28-32页 |
一、对自由意识的崇尚 | 第29-30页 |
二、对理性自由的捍卫 | 第30-32页 |
第三节 解放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 | 第32-36页 |
一、人类遭受奴役的来源 | 第33-34页 |
二、人类实现解放的条件 | 第34-36页 |
第三章 马克思早期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丰富(1843—1846) | 第36-51页 |
第一节 劳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成动力 | 第36-41页 |
一、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实质 | 第36-40页 |
二、扬弃异化劳动而复归人性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实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 第41-45页 |
一、实践观的新创造 | 第41-43页 |
二、实践与全面发展 | 第43-45页 |
第三节 现实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立足之地 | 第45-51页 |
一、全面发展的人是现实的人 | 第46-48页 |
二、不合理分工导致片面发展 | 第48-51页 |
第四章 马克思早期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特征 | 第51-60页 |
第一节 思想历程:连续性和差异性的统一 | 第51-55页 |
一、早期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连续性 | 第51-53页 |
二、早期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差异性 | 第53-55页 |
第二节 理论内涵:过程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 第55-57页 |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不断延续的应然状态 | 第55-57页 |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逐步提高的开放过程 | 第57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 第57-60页 |
一、人的生存状态“应有”与“现有”的统一 | 第58-59页 |
二、经济学的实证分析与人的价值分析的统一 | 第59-60页 |
第五章 马克思早期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价值 | 第60-69页 |
第一节 马克思早期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价值 | 第60-64页 |
一、对西方人本主义价值的扬弃 | 第60-61页 |
二、对马克思的理论误解的回应 | 第61-64页 |
第二节 马克思早期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现实价值 | 第64-69页 |
一、可持续发展自觉提升 | 第64-66页 |
二、全面发展之中国特色 | 第66-69页 |
余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