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0.1 选题目的和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0.1.1 选题的背景 | 第11页 |
0.1.2 选题的目的 | 第11页 |
0.1.3 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0.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0.2.3 研究述评 | 第14页 |
0.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0.3.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0.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0.4 创新点和可能不足 | 第16-17页 |
0.4.1 创新之处 | 第16页 |
0.4.2 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1 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 第17-22页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1.1.1 养老金替代率 | 第17-18页 |
1.1.2 养老金适度替代率 | 第18页 |
1.1.3 财政负担水平 | 第18-19页 |
1.2 基本理论 | 第19-22页 |
1.2.1 适度替代率理论 | 第19页 |
1.2.2 财政在养老保险供款结构中的责任 | 第19-20页 |
1.2.3 公共财政支出理论 | 第20-22页 |
2 辽宁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替代率与财政负担现状 | 第22-25页 |
2.1 辽宁省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现状分析 | 第22-23页 |
2.1.1 辽宁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替代率总体“虚高” | 第22页 |
2.1.2 辽宁省多支柱养老保险替代率总体不高 | 第22-23页 |
2.2 辽宁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财政补贴现状分析 | 第23-25页 |
3 辽宁省企业职工养老金适度替代率模型及测算 | 第25-36页 |
3.1 辽宁省企业职工养老金适度替代率基本条件分析 | 第25-30页 |
3.1.1 养老保险基金的影响因素 | 第25-26页 |
3.1.2 辽宁省人口预测结果 | 第26-30页 |
3.2 养老金适度替代率水平模型 | 第30-32页 |
3.3 基于适度替代率模型的测算 | 第32-34页 |
3.3.1 参数估计 | 第32页 |
3.3.2 模拟结果 | 第32-34页 |
3.4 小结 | 第34-36页 |
4 养老保险适度替代率下的财政负担水平实证研究 | 第36-46页 |
4.1 基于适度替代率的养老保险缺口原因分析 | 第36-39页 |
4.1.1 隐性债务与转制成本 | 第36页 |
4.1.2 人口老龄化 | 第36-37页 |
4.1.3 养老保险参保覆盖面低 | 第37-38页 |
4.1.4 退休制度与养老保险制度风险 | 第38-39页 |
4.2 基于适度替代率的辽宁省养老保险缺口测算 | 第39-42页 |
4.2.1 测算相关变量假设 | 第40-41页 |
4.2.2 测算结果 | 第41-42页 |
4.3 基于适度替代率的辽宁省财政负担能力可持续性分析 | 第42-46页 |
5 研究结论与解决对策 | 第46-51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6页 |
5.2 解决对策 | 第46-51页 |
5.2.1 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支柱功能 | 第46-48页 |
5.2.2 在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中加大社会保障支出比重 | 第48-49页 |
5.2.3 加大划拨国有资产充实养老保险基金的力度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