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3页 |
ABSTRACT | 第13-18页 |
缩略词 | 第19-2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20-42页 |
1 氧化葡萄糖酸杆菌的特性 | 第20-25页 |
1.1 氧化葡萄糖酸杆菌的生理特性及应用 | 第20-21页 |
1.2 氧化葡萄糖酸杆菌的碳水化合物代谢特性 | 第21-22页 |
1.3 氧化葡萄糖酸杆菌的呼吸链 | 第22-23页 |
1.4 氧化葡萄糖酸杆菌的氧化还原酶 | 第23-25页 |
2 微生物乳酸代谢涉及的关键酶 | 第25-30页 |
2.1 微生物乳酸代谢关键酶的种类 | 第25-26页 |
2.2 NAD-非依赖型L-乳酸脱氢酶 | 第26-28页 |
2.3 NAD-非依赖型D-乳酸脱氢酶 | 第28-30页 |
3 乳酸脱氢酶在光学纯2-羟基羧酸生产中的应用 | 第30-33页 |
3.1 生物催化法生产光学纯2-羟基羧酸的优势 | 第31-32页 |
3.2 酶动力学拆分法 | 第32页 |
3.3 2-酮基羧酸还原法 | 第32-33页 |
4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42页 |
第二章 氧化葡萄糖酸杆菌利用D-乳酸生长机制的研究 | 第42-86页 |
1 引言 | 第42-43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43-53页 |
2.1 主要药品和试剂 | 第43页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3-44页 |
2.3 菌株和质粒 | 第44-45页 |
2.4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45-47页 |
2.5 引物合成和DNA测序 | 第47页 |
2.6 GOX1253和GOX2071基因的敲除和回补 | 第47-49页 |
2.7 重组GOX1253和GOX2071的纯化 | 第49-50页 |
2.8 超速离心法进行iLDH的胞内定位 | 第50-51页 |
2.9 MTT作为电子受体测定iLDH活力的方法 | 第51-52页 |
2.10 Oxytherm液相氧电极及使用方法 | 第52页 |
2.11 分析方法 | 第52-53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3-79页 |
3.1 D-乳酸作为能源支持G.oxydans 621H的生长 | 第53-57页 |
3.2 G.oxydans 621H含有两种氧化D-乳酸的酶 | 第57-59页 |
3.3 GOX1253和GOX2071的亚细胞定位 | 第59-61页 |
3.4 GOX1253的纯化与性质鉴定 | 第61-63页 |
3.5 GOX2071的纯化与性质鉴定 | 第63-65页 |
3.6 GOX1253与GOX2071之间的差异分析 | 第65-72页 |
3.7 GOX2071的催化反应过程研究 | 第72-74页 |
3.8 GOX1253和GOX2071的生理功能鉴定 | 第74-76页 |
3.9 G.oxydans 621H的D-乳酸利用模型的提出 | 第76-79页 |
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第三章 来源于氧化葡萄糖酸杆菌的新型D-乳酸氧化酶反应机制研究 | 第86-108页 |
1 引言 | 第86-87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87-92页 |
2.1 主要药品和试剂 | 第87页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87-88页 |
2.3 菌株和质粒 | 第88页 |
2.4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88页 |
2.5 GOX2071的外源表达及纯化方法 | 第88页 |
2.6 GOX2071的基本酶学性质以MTT为电子受体的测定方法 | 第88-90页 |
2.7 GOX2071的D-乳酸氧化酶活力及动力学参数测定 | 第90-91页 |
2.8 GOX2071被D-乳酸厌氧还原的测定 | 第91页 |
2.9 GOX2071稳态动力学参数测定 | 第91-92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92-104页 |
3.1 GOX2071的基本酶学性质分析 | 第92-95页 |
3.2 GOX2071的基本动力学参数 | 第95-97页 |
3.3 GOX2071的反应机制 | 第97-104页 |
4 本章小结 | 第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8页 |
第四章 D-乳酸氧化酶催化的动力学拆分法生产(S)-2-羟基羧酸 | 第108-152页 |
1 引言 | 第108-110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10-118页 |
2.1 主要药品和试剂 | 第110页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10-111页 |
2.3 菌株和质粒 | 第111-112页 |
2.4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112-113页 |
2.5 假定D-LOX的外源表达及纯化方法 | 第113-115页 |
2.6 酶活力测定方法 | 第115-116页 |
2.7 酶动力学拆分体系 | 第116页 |
2.8 分析方法 | 第116-118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18-144页 |
3.1 假定D-乳酸氧化酶的蛋白序列特征分析 | 第118-124页 |
3.2 假定D-乳酸氧化酶的可溶性分析 | 第124-125页 |
3.3 假定D-乳酸氧化酶的底物谱分析 | 第125-126页 |
3.4 假定D-乳酸氧化酶利用分子氧氧化底物的能力及立体选择性 | 第126-128页 |
3.5 D-乳酸氧化酶催化的动力学拆分法生产(S)-2-羟基羧酸 | 第128-141页 |
3.6 两个代表性(S)-2-羟基羧酸的放大生产 | 第141-142页 |
3.7 偶联两步立体选择性催化的可行性验证 | 第142-144页 |
4 本章小结 | 第144-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52页 |
第五章 应用理性改造的D-乳酸脱氢酶生产(R)-2-羟基-4-苯基丁酸 | 第152-172页 |
1 引言 | 第152-153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53-157页 |
2.1 主要药品和试剂 | 第153页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53-154页 |
2.3 菌株和质粒 | 第154-155页 |
2.4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155页 |
2.5 菌株的构建过程 | 第155-156页 |
2.6 生物催化剂的制备 | 第156页 |
2.7 生物催化条件的优化 | 第156页 |
2.8 分析方法 | 第156-157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57-166页 |
3.1 D-nLDH及其突变体对OPBA的催化活力 | 第157-159页 |
3.2 D-nLDH结合辅因子再生系统生产(R)-HPBA的可行性分析 | 第159-160页 |
3.3 生物催化条件的优化 | 第160-163页 |
3.4 最适条件下生物催化法生产(R)-HPBA | 第163-166页 |
4 本章小结 | 第166-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72页 |
结束语 | 第172-174页 |
附录 | 第174-178页 |
致谢 | 第178-180页 |
论文发表与专利申请 | 第180-18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