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1 苏云金芽胞杆菌 | 第11-12页 |
1.2 苏云金芽胞杆菌抗癌蛋白的发现 | 第12-13页 |
1.3 苏云金芽胞杆菌抗癌蛋白的基本特征 | 第13-16页 |
1.3.1 伴孢晶体蛋白具有的形态学特征 | 第13页 |
1.3.2 Bt蛋白抗癌活性的激活 | 第13-14页 |
1.3.3 抗癌蛋白作用于细胞病理学的变化 | 第14页 |
1.3.4 Bt蛋白抗癌的特异性特点 | 第14-15页 |
1.3.5 苏云金芽胞杆菌抗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5-16页 |
1.4 树突状细胞与T细胞简介 | 第16-20页 |
1.4.1 树突状细胞的获取方式 | 第17页 |
1.4.2 树突状细胞的功能 | 第17-18页 |
1.4.3 树突状细胞的表面标志 | 第18-20页 |
1.4.4 体外获得和培养未成熟DC的方法 | 第20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3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24页 |
2.1.1 土样采集 | 第21页 |
2.1.2 供试昆虫 | 第21页 |
2.1.3 Bt基因 | 第21页 |
2.1.4 细胞 | 第21页 |
2.1.5 小鼠 | 第21页 |
2.1.6 培养基与抗生素 | 第21-22页 |
2.1.7 主要实验试剂 | 第22页 |
2.1.8 仪器设备 | 第22-24页 |
2.1.9 PCR鉴定 | 第24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4-32页 |
2.2.1 土样的采集方法 | 第24页 |
2.2.2 Bt菌株的分离 | 第24-25页 |
2.2.3 扫描电镜观察 | 第25页 |
2.2.4 Bt菌株DNA的提取 | 第25页 |
2.2.5 生物测定 | 第25页 |
2.2.6 PCR反应 | 第25-26页 |
2.2.7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26页 |
2.2.8 细胞(A549、H1299和Hela)复苏 | 第26页 |
2.2.9 细胞的(A549、H1299和Hela)培养、消化、传代 | 第26-27页 |
2.2.10 MTT实验 | 第27-28页 |
2.2.11 从人的外周血中分选DC前体细胞 | 第28页 |
2.2.12 将分选出的CD14+细胞诱导成为im DC | 第28-29页 |
2.2.13 检测单核细胞是否已被诱导成为im DC | 第29页 |
2.2.14 刺激诱导人外周血来源的im DC成为m DC | 第29页 |
2.2.15 检测Bt蛋白是否刺激诱导im DC成为了m DC | 第29-30页 |
2.2.16 从小鼠的骨髓中分离培养DC | 第30-31页 |
2.2.17 Bt蛋白刺激诱导小鼠髓系im DC成为m DC | 第31页 |
2.2.18 检测Bt蛋白是否刺激诱导im DC成为m DC | 第31页 |
2.2.19 人T细胞的获得培养 | 第31-3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49页 |
3.1 菌株的分离 | 第32-33页 |
3.1.1 菌株的分离 | 第32页 |
3.1.2 伴孢晶体形态多样性 | 第32-33页 |
3.1.3 基因型鉴定 | 第33页 |
3.1.4 Bt分离菌株生物活性测定 | 第33页 |
3.2 cryH1和cryH2基因分析以及蛋白的纯化 | 第33-36页 |
3.2.1 cryH1与cryH2基因分析 | 第33-34页 |
3.2.2 CryH1与CryH2蛋白的纯化 | 第34-36页 |
3.3 MTT法检测CryH2蛋白对H1299细胞的作用 | 第36-38页 |
3.4 从外周血中分选诱导人的im DC分析 | 第38-39页 |
3.5 CryH1与CryH2刺激诱导人的im DC成熟 | 第39-42页 |
3.6 小鼠髓系来源的im DC | 第42-44页 |
3.7 CryH1与CryH2蛋白诱导小鼠髓系来源的imDC成熟 | 第44-48页 |
3.8 CryH1与CryH2蛋白活化CD14-的T细胞 | 第48-49页 |
4 讨论 | 第49-51页 |
5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