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1 水稻稻瘟病介绍和稻瘟菌杀菌剂 | 第10-11页 |
1.2 线粒体呼吸抑制剂(MRJs) | 第11-12页 |
1.3 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剂(MBIs) | 第12-17页 |
1.3.1 三羟基萘酚还原酶(3HNR)及其抑制剂 | 第13-15页 |
1.3.2 小柱孢酮脱水酶(SDase)及其抑制剂 | 第15-17页 |
1.4 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CYP51)及其抑制剂 | 第17-23页 |
1.4.1 CYP51的结构和性质 | 第19-21页 |
1.4.2 CYP51的抑制剂 | 第21-23页 |
1.5 本文的立体依据及目标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利什曼原虫CYP51的表达纯化 | 第25-34页 |
2.1 引言 | 第25-26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6-29页 |
2.2.1 主要仪器 | 第26-27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27-28页 |
2.2.3 主要溶液的配置 | 第28-29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9-32页 |
2.3.1 利什曼原虫CYP51的表达和纯化 | 第29-31页 |
2.3.2 纯化所得利什曼原虫CYP51的脱盐 | 第31页 |
2.3.3 纯化蛋白SDS-PAGE分析检测 | 第31-32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2-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利什曼原虫CYP51与CO和化合物相作用的光谱性质实验 | 第34-47页 |
3.1 实验原理 | 第34-35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35-37页 |
3.2.1 主要仪器 | 第35-36页 |
3.2.2 主要试剂 | 第36页 |
3.2.3 主要溶液的配置 | 第36-37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3.3.1 利什曼原虫CYP51光谱性质以及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37页 |
3.3.2 化合物与利什曼原虫CYP51结合光谱的测定 | 第37-38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8-45页 |
3.4.1 利什曼原虫CYP51光谱性质以及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38-39页 |
3.4.2 化合物与利什曼原虫CYP51结合光谱的测定 | 第39-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以稻瘟菌3HNR为靶标的抑制剂筛选实验 | 第47-64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实验原理 | 第47-48页 |
4.3 实验材料 | 第48-50页 |
4.3.1 主要仪器 | 第48-49页 |
4.3.2 主要试剂 | 第49页 |
4.3.3 主要溶液的配置 | 第49-50页 |
4.4 实验方法 | 第50-52页 |
4.4.1 稻瘟菌3HNR的表达、纯化 | 第50-51页 |
4.4.2 稻瘟菌3HNR的蛋白浓度的测定 | 第51页 |
4.4.3 hs系列化合物、CS系列化合物以及X系列化合物的初筛 | 第51-52页 |
4.4.4 对稻瘟菌3HNR的IC_(50)的测定 | 第52页 |
4.5 结果与讨论 | 第52-63页 |
4.5.1 BSA标准曲线法测定蛋白含量结果 | 第52-53页 |
4.5.2 抑制剂的初筛结果 | 第53-55页 |
4.5.3 化合物对稻瘟菌3HNR的IC_(50)测试结果 | 第55-6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稻瘟菌活体水平上抑制剂的筛选 | 第64-76页 |
5.1 引言 | 第64页 |
5.2 实验材料 | 第64-65页 |
5.2.1 主要仪器 | 第64页 |
5.2.2 主要试剂 | 第64页 |
5.2.3 主要溶液的配置 | 第64-65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65-66页 |
5.3.1 初筛具体步骤 | 第65-66页 |
5.3.2 高活性化合物的EC_(50)值的测定 | 第66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66-75页 |
5.4.1 化合物初筛实验结果 | 第66-70页 |
5.4.2 部分化合物EC_(50)的测定 | 第70-7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