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4页 |
1.1 绪论 | 第8-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2.1 PM_(2.5)的研究进展 | 第10页 |
1.2.2 气溶胶光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目的 | 第12-14页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第14-22页 |
2.1 资料说明 | 第14页 |
2.2 主要方法介绍 | 第14-22页 |
2.2.1 WRF/CHEM模式 | 第14-18页 |
2.2.2 HYSPLIT-4模型 | 第18-19页 |
2.2.3 人工神经网络(ANN) | 第19-22页 |
第三章 北京地区气溶胶及光学特征概况 | 第22-34页 |
3.1 北京地区PM_(2.5)时空分布特征 | 第22-25页 |
3.2 北京地区AOD时空分布特征 | 第25-26页 |
3.3 北京地区PM_(2.5)与AOD之间的相关关系 | 第26-34页 |
3.3.1 数据预处理 | 第27-30页 |
3.3.2 神经网络的构造 | 第30-31页 |
3.3.3 神经网络的估算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1-34页 |
第四章 北京2016年冬季一次污染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34-54页 |
4.1 天气形势分析 | 第34-37页 |
4.2 敏感性实验结果分析 | 第37-45页 |
4.2.1 不同再分析资料对模式模拟结果的影响 | 第37-40页 |
4.2.2 不同气溶胶机制对模式模拟结果的影响 | 第40-41页 |
4.2.3 是否提供气溶胶初始场和边界条件对模式模拟结果的影响 | 第41-43页 |
4.2.4 不同边界层方案对模式模拟结果的影响 | 第43-45页 |
4.3 污染过程颗粒物及光学特性分析 | 第45-54页 |
4.3.1 气溶胶浓度的模拟效果分析 | 第45-52页 |
4.3.2 气溶胶光学特性的模拟效果分析 | 第52-54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
基本情况 | 第66页 |
本阶段学位攻读期间课程学习情况 | 第66页 |
参加研究课题(或工程设计)情况 | 第66页 |
研究生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和取得的其他学术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