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的史学批评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9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7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7-18页 |
(一)顾颉刚生平及学术总述 | 第7-8页 |
(二)顾颉刚古史研究之研究 | 第8-15页 |
(三)顾颉刚其他史学成就的研究 | 第15-18页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一章 顾颉刚的史学批评实践 | 第19-37页 |
第一节 顾颉刚的史学人生 | 第19-24页 |
一、前贤的启发 | 第19-20页 |
二、师友的帮助 | 第20-22页 |
三、辉煌的史学成就 | 第22-24页 |
第二节 《当代中国史学》的史学总结 | 第24-28页 |
一、总论百年史籍撰述 | 第24-25页 |
二、综论百年史料发见 | 第25-26页 |
三、总结新史观新方法影响下的史学进步 | 第26-28页 |
第三节 《古史辨》的学术影响 | 第28-31页 |
一、掀起考古史的讨论 | 第29-30页 |
二、促进新史学的发展 | 第30-31页 |
第四节 《顾颉刚读书笔记》的史学批评意义 | 第31-37页 |
一、关于史书的评论 | 第31-33页 |
二、关于史家的评论 | 第33-34页 |
三、对待史料和史事的态度 | 第34-37页 |
第二章 顾颉刚史学批评的自觉意识 | 第37-51页 |
第一节 “另造一个讨论的学术风气”的史学自觉 | 第37-46页 |
一、顾颉刚史学批评的自觉性 | 第37-40页 |
二、顾颉刚史学批评的表现形式 | 第40-46页 |
第二节 “以破为立”的理论自觉 | 第46-51页 |
一、“破坏”与“建设”之抉择 | 第46-48页 |
二、“始于疑而终于信”的古史辨伪 | 第48-51页 |
第三章 顾颉刚史学批评的理论品格 | 第51-70页 |
第一节 “不畏孤独以辟新”的创新精神 | 第51-57页 |
一、寻求新的治史方法与原则 | 第51-54页 |
二、近代中国历史地理的奠基人 | 第54-57页 |
第二节 “直书以求真”的批评态度 | 第57-61页 |
一、对传统史学的理智情绪 | 第57-59页 |
二、史料运用的新视野 | 第59-61页 |
第三节 “求真”与“致用”史学目的纠葛 | 第61-70页 |
一、“学术在于求真”的史学追求 | 第61-63页 |
二、“学术也为致用”的爱国情结 | 第63-66页 |
三、顾颉刚对待唯物史观的态度 | 第66-70页 |
结语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