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6-17页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1 绿色发展理念 | 第17页 |
2.1.2 雾霾治理政策 | 第17页 |
2.1.3 地方政府职能 | 第17-18页 |
2.2 理论依据 | 第18-20页 |
2.2.1 协同治理理论 | 第18页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第18-19页 |
2.2.3 政策过程理论 | 第19-20页 |
3 郑州市雾霾天气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20-25页 |
3.1 自然原因 | 第20-21页 |
3.1.1 秋冬持续静稳天气 | 第20页 |
3.1.2 地处山脚沉降坡地 | 第20页 |
3.1.3 周边区域交叉污染 | 第20-21页 |
3.2 经济原因 | 第21-23页 |
3.2.1 化石能源消耗量大 | 第21-22页 |
3.2.2 汽车尾气污染严重 | 第22页 |
3.2.3 建筑扬尘监管不力 | 第22-23页 |
3.2.4 污染企业数量过多 | 第23页 |
3.3 社会原因 | 第23-25页 |
3.3.1 城市人口过于密集 | 第23页 |
3.3.2 出行方式不够环保 | 第23-24页 |
3.3.3 环境保护意识落后 | 第24-25页 |
4 郑州市雾霾治理政策及分析 | 第25-35页 |
4.1 郑州市雾霾治理现有政策 | 第25-27页 |
4.1.1 国家级和省级出台的政策 | 第25页 |
4.1.2 郑州市出台的治理政策 | 第25-27页 |
4.2 郑州市雾霾治理政策分析 | 第27-30页 |
4.2.1 郑州市雾霾治理政策的特点 | 第27页 |
4.2.2 郑州市雾霾治理政策治理成效 | 第27-30页 |
4.3 郑州市雾霾治理政策的问题及缺失 | 第30-35页 |
4.3.1 执行力度过大,民众反映强烈 | 第30-31页 |
4.3.2 前期整治强势,后期突破底线 | 第31-32页 |
4.3.3 参与主体太少,政府势单力薄 | 第32页 |
4.3.4 惩罚措施太多,激励动力不足 | 第32-33页 |
4.3.5 着力单打独斗,缺乏区域联动 | 第33-35页 |
5 国外优秀雾霾治理政策的案例分析 | 第35-39页 |
5.1 国外优秀雾霾治理案例的治理政策体系 | 第35-37页 |
5.1.1 英国伦敦雾霾治理政策的发展研究 | 第35页 |
5.1.2 美国洛杉矶雾霾治理政策的发展研究 | 第35-36页 |
5.1.3 日本东京雾霾治理政策的发展研究 | 第36页 |
5.1.4 德国鲁尔区雾霾治理政策的发展研究 | 第36-37页 |
5.2 国外对于雾霾问题的治理政策经验借鉴 | 第37-39页 |
5.2.1 法律先行,为雾霾治理政策确立坚实的法理后盾 | 第37页 |
5.2.2 厘清源头,有针对性地对雾霾问题进行专项整治 | 第37-38页 |
5.2.3 公众参与,政府号召群众加入到雾霾治理队伍中 | 第38页 |
5.2.4 区域联动,多个行政区划协同配合应对环境问题 | 第38-39页 |
6 郑州市政府雾霾治理政策的优化对策 | 第39-45页 |
6.1 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政策 | 第39-40页 |
6.1.1 对接国家环保法律,完善地方法规体系 | 第39页 |
6.1.2 法制进程继续推进,落实责任到人制度 | 第39页 |
6.1.3 细化雾霾治理政策,做到措施有法可依 | 第39-40页 |
6.2 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革新的科技政策 | 第40-41页 |
6.2.1 加快脱硫脱硝煤炭的应用 | 第40页 |
6.2.2 加速清洁能源的普及工作 | 第40页 |
6.2.3 继续已有的城市内清洁措施 | 第40-41页 |
6.3 以激励或惩罚设计利益的经济政策 | 第41-42页 |
6.3.1 利用财政杠杆,限制雾霾源头 | 第41页 |
6.3.2 补贴清洁能源,支持技术降污 | 第41-42页 |
6.4 规划城市产业结构和布局的产业政策 | 第42-43页 |
6.4.1 理清发展思路,确定目标原则 | 第42页 |
6.4.2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升级转型 | 第42页 |
6.4.3 规划区域布局,减少地缘因素 | 第42-43页 |
6.4.4 联手周边区域,联动合作治理 | 第43页 |
6.5 发扬媒体舆论宣传与教育的宣传工作 | 第43-45页 |
6.5.1 号召群众参与,扩大治理主体 | 第43-44页 |
6.5.2 讯息实时发布,确保信息透明 | 第44页 |
6.5.3 普及防霾知识,提升群众认识 | 第44页 |
6.5.4 宣传绿色理念,倡导绿色生活 | 第44-45页 |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录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55页 |
导师简介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