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公式符号注释表 | 第24-25页 |
竹签符号注释表 | 第25-26页 |
相关汉语-侗语对照表 | 第26-2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7-4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27-29页 |
1.1.1 社会背景 | 第27-28页 |
1.1.2 人文历史背景 | 第28-29页 |
1.2 选题说明 | 第29-32页 |
1.2.1 研究区域的界定与研究对象的说明 | 第29-31页 |
1.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1页 |
1.2.3 研究目的 | 第31-3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32-38页 |
1.3.1 鼓楼的建筑结构与历史演变研究 | 第32-34页 |
1.3.2 侗族传统营造技艺研究 | 第34-36页 |
1.3.3 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研究 | 第36-38页 |
1.4 研究方法与特点 | 第38-4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39-40页 |
1.4.3 研究难点 | 第40-41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41-43页 |
第2章 通道坪坦河流域的侗族传统文化体系 | 第43-71页 |
2.1 历史地理背景 | 第43-54页 |
2.1.1 侗族族称与族源 | 第43-45页 |
2.1.2 侗族人口与分布 | 第45-47页 |
2.1.3 语言与文化分区 | 第47-48页 |
2.1.4 通道县自然地理概况 | 第48-50页 |
2.1.5 通道县建置沿革 | 第50页 |
2.1.6 坪坦河流域的侗族村寨 | 第50-54页 |
2.2 坪坦河流域的侗族传统社会形态 | 第54-61页 |
2.2.1 血缘组织与地缘组织 | 第54-55页 |
2.2.2 信仰文化 | 第55-58页 |
2.2.3 生产生活方式 | 第58-61页 |
2.3 侗族鼓楼的乡土建筑遗产特征 | 第61-64页 |
2.3.1 价值认定 | 第61-62页 |
2.3.2 可识别性 | 第62-63页 |
2.3.3 精神与文化延续 | 第63-64页 |
2.4 侗族鼓楼建筑空间的文化表达 | 第64-70页 |
2.4.1 氏族意识的标志 | 第64-66页 |
2.4.2 政治权力的中心 | 第66-67页 |
2.4.3 传播文化的课堂 | 第67-68页 |
2.4.4 祭祀文娱的场所 | 第68-7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3章 鼓楼的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变 | 第71-129页 |
3.1 坪坦河流域鼓楼的地域特色 | 第71-77页 |
3.1.1 现有的鼓楼结构形式分类方法 | 第71-72页 |
3.1.2 湘桂黔鼓楼特征的比较 | 第72-74页 |
3.1.3 坪坦河流域鼓楼的地盘与空间特点 | 第74-77页 |
3.2 全新结构形式分类的提出 | 第77-85页 |
3.2.1 鼓楼结构体系中穿斗与抬梁的重新释义 | 第77-80页 |
3.2.2 鼓楼结构形式的分类 | 第80-83页 |
3.2.3 坪坦河流域鼓楼的历史演变与地域分布 | 第83-85页 |
3.3 形成阶段——平行式 | 第85-90页 |
3.3.1 基准构架 | 第85-86页 |
3.3.2 基准构架与扩展构架的组合 | 第86-90页 |
3.4 适应阶段——四合-歇山式 | 第90-105页 |
3.4.1 四合式构架 | 第90-97页 |
3.4.2 四合-歇山式鼓楼的基本形制 | 第97-99页 |
3.4.3 歇山屋顶的乡土构造做法 | 第99-100页 |
3.4.4 四合-歇山式鼓楼的体量特征 | 第100页 |
3.4.5 四合-歇山式鼓楼中的变体 | 第100-105页 |
3.5 成熟阶段——四合-伞架式 | 第105-126页 |
3.5.1 基本形制 | 第105-106页 |
3.5.2 结构特征 | 第106-108页 |
3.5.3 结构转换 | 第108-109页 |
3.5.4 四-六型鼓楼 | 第109-112页 |
3.5.5 四-八内槽内切型鼓楼 | 第112-118页 |
3.5.6 四-八内槽外接型鼓楼 | 第118-120页 |
3.5.7 四-八外槽内切型鼓楼 | 第120-125页 |
3.5.8 各鼓楼结构形式的比较 | 第125-126页 |
3.6 影响鼓楼结构形式演变的要素 | 第126-127页 |
3.6.1 文化 | 第126页 |
3.6.2 功能 | 第126-127页 |
3.6.3 营造逻辑与技艺 | 第12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127-129页 |
第4章 鼓楼的构架设计 | 第129-165页 |
4.1 营造的统筹 | 第130-136页 |
4.1.1 尺度的定规 | 第130-131页 |
4.1.2 营造团队 | 第131-135页 |
4.1.3 营造的地域性 | 第135-136页 |
4.2 鼓楼的构架设计 | 第136-146页 |
4.2.1 设计逻辑 | 第136-137页 |
4.2.2 地盘平面尺寸与柱网的确定 | 第137-141页 |
4.2.3 构架总高尺寸的确定 | 第141-142页 |
4.2.4 楼身层高尺寸的确定 | 第142-143页 |
4.2.5 起水面 | 第143-145页 |
4.2.6 空间柱网的布置 | 第145-146页 |
4.3 鼓楼的模数化设计 | 第146-164页 |
4.3.1 四合-歇山式鼓楼 | 第147-151页 |
4.3.2 四-八内槽外接型鼓楼与四-八内槽内切型鼓楼 | 第151-157页 |
4.3.3 四-八外槽内切型鼓楼 | 第157-1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64-165页 |
第5章 鼓楼营造中的技术核心 | 第165-214页 |
5.1 香杆 | 第165-174页 |
5.1.1 香杆的功用与制作 | 第165-166页 |
5.1.2 香杆的标绘 | 第166-172页 |
5.1.3 香杆法与官式杖杆法及篙尺法的比较 | 第172-174页 |
5.2 竹签 | 第174-191页 |
5.2.1 柱与枋的榫卯逻辑 | 第174-179页 |
5.2.2 套签 | 第179-190页 |
5.2.3 竹签上的的线型符号解析 | 第190-191页 |
5.3 香杆与竹签上的文字符号解析 | 第191-193页 |
5.3.1 文字符号的释义 | 第191-192页 |
5.3.2 与其他侗族地区文字符号的比较 | 第192-193页 |
5.4 字符串的组合方式与表记方式 | 第193-212页 |
5.4.1 四合构架中落地柱及其柱身卯眼 | 第194-199页 |
5.4.2 四合构架中瓜柱及其柱身卯眼 | 第199-203页 |
5.4.3 雷公柱及其柱身卯眼 | 第203-206页 |
5.4.4 正六边形伞架构架中瓜柱及其柱身卯眼 | 第206-208页 |
5.4.5 正八边形伞架构架中瓜柱及其柱身卯眼 | 第208-21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212-214页 |
第6章 鼓楼的营造组织与营造技艺 | 第214-258页 |
6.1 营造准备 | 第214-223页 |
6.1.1 选址择时 | 第214-216页 |
6.1.2 备工备料 | 第216-221页 |
6.1.3 基址的营造 | 第221-223页 |
6.2 柱类构件的制作 | 第223-237页 |
6.2.1 柱类构件的制作顺序 | 第223页 |
6.2.2 工具 | 第223-224页 |
6.2.3 柱类构件的墨线弹画 | 第224-235页 |
6.2.4 柱类构件的制作加工 | 第235-237页 |
6.3 交签与枋类构件的制作 | 第237-244页 |
6.3.1 准备工作 | 第237页 |
6.3.2 交签——枋类构件的墨线弹画 | 第237-241页 |
6.3.3 枋类构件的制作加工 | 第241-244页 |
6.4 立架 | 第244-255页 |
6.4.1 尺寸核验与事前准备 | 第244-245页 |
6.4.2 立架工序 | 第245-250页 |
6.4.3 水平构件穿榫入柱 | 第250-251页 |
6.4.4 立架中的仪式活动 | 第251-255页 |
6.5 构架校正 | 第255-257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257-258页 |
第7章 鼓楼维修加固创新方案与试验研究 | 第258-297页 |
7.1 坪坦河流域鼓楼的保护修缮现状 | 第259-269页 |
7.1.1 现有保护制度 | 第259-261页 |
7.1.2 保护修缮中的具体问题 | 第261-263页 |
7.1.3 科学维修加固的指导原则 | 第263-266页 |
7.1.4 典型残损的调研分析 | 第266-269页 |
7.2 有限元模拟分析 | 第269-273页 |
7.2.1 有限元模型 | 第269-270页 |
7.2.2 材料的本构 | 第270-271页 |
7.2.3 边界条件与荷载设置 | 第271-272页 |
7.2.4 模拟结果 | 第272-273页 |
7.3 节点加固的试验研究 | 第273-289页 |
7.3.1 节点加固的思路 | 第273-276页 |
7.3.2 试验的准备——材料与试验构件 | 第276-279页 |
7.3.3 试验步骤 | 第279-282页 |
7.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82-289页 |
7.4 碳纤维布对梁(枋)的加固试验研究 | 第289-295页 |
7.4.1 残损分析 | 第289-290页 |
7.4.2 维修加固思路 | 第290-291页 |
7.4.3 试验构件与试验步骤 | 第291-293页 |
7.4.4 试验结果 | 第293-295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295-297页 |
结论 | 第297-301页 |
参考文献 | 第301-313页 |
致谢 | 第313-314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314-315页 |
附录B 坪坦河流域侗族鼓楼建筑测绘图 | 第315-335页 |
附录C 有限元分析程序:卯眼对柱的受力性能影响 | 第335-3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