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0页 |
1.1 前言 | 第16-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1.2.1 研究方法概述 | 第18-19页 |
1.2.2 桩基础竖向地震动响应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2.3 桩基础横向地震动响应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3 地基模型 | 第22-27页 |
1.3.1 Winkler地基模型 | 第22-23页 |
1.3.2 连续介质模型 | 第23-24页 |
1.3.3 双参数模型 | 第24-27页 |
1.4 数值计算中的边界处理 | 第27-28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8-30页 |
第2章 基本理论 | 第30-41页 |
2.1 地震 | 第30-31页 |
2.2 弹性动力学基本理论 | 第31-41页 |
2.2.1 弹性动力学的基本假设 | 第31-32页 |
2.2.2 弹性力学中的基本概念 | 第32-33页 |
2.2.3 弹性体几何方程 | 第33-34页 |
2.2.4 弹性体物理方程 | 第34-35页 |
2.2.5 弹性体平衡方程和波动方程 | 第35-36页 |
2.2.6 运动方程 | 第36-40页 |
2.2.7 复刚度和复刚度阻尼 | 第40-41页 |
第3章 基于改进Vlasov地基模型的层状地基中圆桩竖向地震动响应研究 | 第41-61页 |
3.1 引言 | 第41-45页 |
3.2 层状地基中圆桩竖向地震动响应控制方程 | 第45-53页 |
3.2.1 自由场 | 第46-48页 |
3.2.2 桩-土系统控制方程及求解 | 第48-53页 |
3.3 验证 | 第53-54页 |
3.4 参数分析 | 第54-59页 |
3.4.1 两层土中桩动力响应 | 第54-57页 |
3.4.2 三层土中桩动力响应 | 第57-59页 |
3.5 小结 | 第59-61页 |
第4章 基于改进Vlasov地基模型的层状土中圆桩横向地震动响应研究 | 第61-79页 |
4.1 引言 | 第61-63页 |
4.2 计算模型 | 第63-64页 |
4.3 求解方法 | 第64-68页 |
4.3.1 自由场 | 第64页 |
4.3.2 桩-土系统控制方程及求解 | 第64-67页 |
4.3.3 衰减函数 | 第67-68页 |
4.3.4 迭代计算程序 | 第68页 |
4.4 验证 | 第68-70页 |
4.5 桩-土横向运动相互作用物理模型 | 第70-71页 |
4.6 土层界面桩身弯矩计算 | 第71-72页 |
4.7 参数分析 | 第72-78页 |
4.7.1 桩层间弯矩变化规律 | 第72-74页 |
4.7.2 表层软土厚度对桩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74-75页 |
4.7.3 表层软土模量对桩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75-76页 |
4.7.4 软弱夹层厚度对桩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76-77页 |
4.7.5 软弱夹层模量对桩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77-78页 |
4.8 小结 | 第78-79页 |
第5章 基于Pasternak地基模型的圆桩横向地震动响应研究 | 第79-99页 |
5.1 引言 | 第79-84页 |
5.2 计算模型 | 第84-85页 |
5.3 求解方法 | 第85-88页 |
5.3.1 自由场 | 第85页 |
5.3.2 桩身挠曲方程 | 第85-87页 |
5.3.3 桩身层间弯矩简化计算法 | 第87-88页 |
5.4 验证 | 第88-89页 |
5.5 参数分析 | 第89-98页 |
5.5.1 土中剪力传递对桩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89-92页 |
5.5.2 两层土中桩动力响应 | 第92-95页 |
5.5.3 三层土中桩动力响应 | 第95-98页 |
5.6 小结 | 第98-99页 |
第6章 基于改进Vlasov地基模型的层状地基中矩形桩地震动响应计算 | 第99-114页 |
6.1 引言 | 第99-100页 |
6.2 计算模型 | 第100-101页 |
6.3 求解方法 | 第101-105页 |
6.3.1 桩-土系统控制方程及求解 | 第101-103页 |
6.3.2 桩周土位移衰减函数 | 第103-104页 |
6.3.3 迭代计算程序 | 第104-105页 |
6.4 验证 | 第105页 |
6.5 参数分析 | 第105-113页 |
6.5.1 截面尺寸对桩动力响应影响 | 第105-107页 |
6.5.2 地震荷载作用下的群桩效应 | 第107-108页 |
6.5.3 两层土中矩形桩动力响应 | 第108-111页 |
6.5.4 三层土中桩动力响应 | 第111-113页 |
6.6 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第114-116页 |
7.1 结论 | 第114-115页 |
7.2 展望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撰写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