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绪论 | 第12-18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三)简要述评 | 第16页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四、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一)研究重点和难点 | 第17页 |
(二)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一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5页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第18-23页 |
(一)公证涵义 | 第18-20页 |
(二)“互联网+”的内涵 | 第20-21页 |
(三)“互联网+公证” | 第21-22页 |
(四)“互联网+公证”服务 | 第22-23页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一)信息化理论 | 第23-24页 |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4-25页 |
第二章 “互联网+公证”服务的必要性和面临的机遇挑战 | 第25-31页 |
一、必要性分析 | 第25-27页 |
(一)顺应“互联网+”时代变革的必要出路 | 第25-26页 |
(二)规范市场行为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 | 第26-27页 |
(三)满足社会发展和群众需求的必然选择 | 第27页 |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第27-31页 |
(一)机遇 | 第27-28页 |
(二)挑战 | 第28-31页 |
第三章 金华市“互联网+公证”服务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1-39页 |
一、金华市“互联网+公证”服务现状 | 第31-34页 |
(一)信息化建设情况 | 第31-32页 |
(二)信息化应用情况 | 第32-34页 |
二、金华市“互联网+公证”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4-36页 |
(一)“互联网+公证”服务体系不健全 | 第34-35页 |
(二)“互联网+公证”服务平台管理滞后 | 第35页 |
(三)“互联网+公证”服务平台利用率偏低 | 第35-36页 |
三、金华市“互联网+公证”服务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6-39页 |
(一)对提供“互联网+公证”服务缺乏正确的认知 | 第36页 |
(二)公证人员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 第36-37页 |
(三)“互联网+公证”服务机制不够完善 | 第37页 |
(四)“互联网+公证”服务平台设计不够合理 | 第37页 |
(五)应用推广宣传力度不够 | 第37-39页 |
第四章 金华市“互联网+公证”服务优化对策 | 第39-50页 |
一、系统性认识“互联网+公证”服务 | 第39-40页 |
(一)树立“互联网+”思维 | 第39页 |
(二)准确把握“互联网+公证”服务理念 | 第39-40页 |
二、加强公证人才队伍建设 | 第40-41页 |
(一)选拔髙素质管理人员 | 第40页 |
(二)培育复合型业务人才 | 第40页 |
(三)建立专业化辅助队伍 | 第40-41页 |
三、科学规划“互联网+公证”服务体系建设 | 第41-44页 |
(一)提升公证信息化水平 | 第41-42页 |
(二)优化“互联网+公证”服务体系 | 第42-43页 |
(三)促进部门数据互联互通 | 第43-44页 |
四、完善“互联网+公证”服务机制建设 | 第44-45页 |
(一)完善运行机制 | 第44页 |
(二)健全激励机制 | 第44-45页 |
(三)建立约束惩处机制 | 第45页 |
五、优化“互联网+公证”服务平台设计 | 第45-48页 |
(一)做好服务平台的前期需求分析 | 第45-46页 |
(二)优化服务平台的整体性建设 | 第46-47页 |
(三)择优上线顺应社会形势的公证服务产品 | 第47-48页 |
六、多角度开展公证服务宣传推介 | 第48-50页 |
(一)加强对外服务平台及应用的推介 | 第48页 |
(二)做好公证行业普法及正能量宣传工作 | 第48-49页 |
(三)做好公证舆情应对工作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