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 第12-25页 |
1. 中医药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的地位 | 第12-17页 |
1.1 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的理论研究 | 第12-13页 |
1.1.1 辨病分期与辨证论治相结合 | 第12-13页 |
1.1.2 中医辨证结合现代医学探索 | 第13页 |
1.2 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研究 | 第13-15页 |
1.2.1 治疗术后并发症 | 第13-14页 |
1.2.2 对抗化疗耐药性 | 第14页 |
1.2.3 改善放化疗的副反应 | 第14页 |
1.2.4 减轻内分泌治疗的副作用 | 第14-15页 |
1.2.5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期 | 第15页 |
1.3 中医药治疗乳腺癌基础实验研究 | 第15-17页 |
1.3.1 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与促进其凋亡 | 第15页 |
1.3.2 抑制乳腺癌细胞浸润转移 | 第15-16页 |
1.3.3 抗肿瘤微环境血管生成 | 第16页 |
1.3.4 改善多药耐药 | 第16页 |
1.3.5 调节机体免疫 | 第16-17页 |
2. 姜黄素通过调控miRNA的表达抑制肿瘤的进展 | 第17-25页 |
2.1 姜黄素调控miRNA的机制 | 第18-19页 |
2.2 姜黄素通过调控miRNA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 第19-20页 |
2.3 姜黄素通过miRNA调控细胞周期 | 第20-21页 |
2.4 姜黄素调控miRNA抑制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 第21-22页 |
2.5 姜黄素通过miRNA调控肿瘤干细胞 | 第22-23页 |
2.6 姜黄素通过miRNA增加化疗敏感性 | 第23-25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25-49页 |
1. 材料 | 第25-27页 |
1.1 细胞株 | 第25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25页 |
1.3 材料 | 第25-26页 |
1.3.1 试剂 | 第25-26页 |
1.3.2 仪器 | 第26页 |
1.4 引物合成 | 第26-27页 |
2. 方法 | 第27-34页 |
2.1 细胞培养 | 第27-28页 |
2.1.1 细胞复苏 | 第27页 |
2.1.2 细胞换液和消化 | 第27-28页 |
2.1.3 细胞计数 | 第28页 |
2.1.4 细胞传代和冻存 | 第28页 |
2.2 制备脂质体姜黄素 | 第28-29页 |
2.3 样品准备 | 第29-30页 |
2.4 MTT检测细胞IC50 | 第30页 |
2.5 总RNA提取 | 第30页 |
2.6 Affymetrix miRNA 4.0和PrimeView人类基因微阵列分析 | 第30-31页 |
2.7 靶基因预测软件和mRNA芯片结果联合分析 | 第31页 |
2.8 RT-qPCR(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miRNA芯片结果 | 第31-33页 |
2.8.1 逆转录 | 第31页 |
2.8.2 RT-qPCR(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31-33页 |
2.9 RT-qPCR(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mRNA芯片结果 | 第33页 |
2.9.1 逆转录 | 第33页 |
2.9.2 RT-qPCR | 第33页 |
2.10 细胞转染实验 | 第33-34页 |
2.11 KEGG通路富集分析和PPI蛋白交互作用网络分析 | 第34页 |
2.12 统计学分析 | 第34页 |
3. 结果 | 第34-47页 |
3.1 脂质体姜黄素提高阿霉素对MCF-7/ADR细胞的敏感性 | 第34-35页 |
3.2 微阵列中差异表达miRNA和mRNA | 第35-40页 |
3.3 从mRNA微阵列中和靶基因预测软件中筛选靶基因 | 第40-41页 |
3.4 RT-qPCR对芯片中差异表达的5个miRNA和5个mRNA的结果验证 | 第41-43页 |
3.5 转染后miR-29b-1-5p表达水平的变化 | 第43-44页 |
3.6 miR-29b-1-5p对乳腺癌细胞药物敏感性的影响 | 第44-45页 |
3.7 KEGG通路富集分析和PPI蛋白交互作用网络分析 | 第45-47页 |
4. 讨论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7页 |
附录 | 第57-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