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杏十区纯油区东部低效循环井层识别方法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创新点摘要第7-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目的与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5页
        1.2.1 数学方法识别第10-12页
        1.2.2 示踪剂识别第12-13页
        1.2.3 试井资料法第13-14页
        1.2.4 测井解释法第14页
        1.2.5 生产资料分析第14-15页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15-17页
第二章 地质模型建立及历史拟合第17-26页
    2.1 油藏概况第17-18页
        2.1.1 地质特征第17-18页
        2.1.2 开发历程第18页
    2.2 地质模型的建立第18-20页
    2.3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与历史拟合第20-26页
        2.3.1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第20-21页
        2.3.2 历史拟合第21-24页
        2.3.3 剩余油分布规律第24-26页
第三章 低效循环开采特征与形成条件研究第26-44页
    3.1 单井低效循环特征研究第26-31页
        3.1.1 油井低效循环特征第26-28页
        3.1.2 水井低效循环特征第28-30页
        3.1.3 低效循环层位特征第30-31页
    3.2 地质因素对低效循环形成的影响第31-40页
        3.2.1 渗透率第32-33页
        3.2.2 非均质性第33-39页
        3.2.3 沉积相第39-40页
    3.3 开发因素对低效循环形成的影响第40-44页
        3.3.1 注水强度第40-41页
        3.3.2 视吸水指数第41-42页
        3.3.3 注采井距第42-44页
第四章 低效循环识别方法研究第44-60页
    4.1 HI指数、来水量与关联度计算第44-48页
        4.1.1 HI指数方法第44页
        4.1.2 来水量计算第44-45页
        4.1.3 关联度计算第45-48页
    4.2 低效循环油水井识别方法第48-51页
        4.2.1 低效循环油井识别第49-51页
        4.2.2 低效循环水井识别第51页
    4.3 低效循环层位识别方法第51-57页
        4.3.1 数值模拟剖面数据第51-52页
        4.3.2 筛选指标的确定第52-54页
        4.3.3 低效循环通道强弱级别的确定第54-57页
    4.4 井层识别结果第57-60页
        4.4.1 识别结果第57页
        4.4.2 示踪剂识别结果验证第57-59页
        4.4.3 实际措施井验证第59-60页
第五章 低效循环注采识别软件第60-65页
    5.1 软件的功能第60-64页
        5.1.1 数据前处理第60页
        5.1.2 低效循环油水井预测第60-64页
    5.2 软件数据维护第64-65页
结论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致谢第70-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区块出砂井区油井出砂影响因素及治理对策研究
下一篇:大柳泉地区沙三中、下亚段油气成藏期断层垂侧向封闭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