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绪论 | 第19-36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9-21页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第21-32页 |
1.2.1 光学测深 | 第21-23页 |
1.2.2 激光雷达测深 | 第23-24页 |
1.2.3 微波雷达测深 | 第24-3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2-36页 |
2 水下地形SAR遥感成像模型与图像特征 | 第36-53页 |
2.1 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简介 | 第36-38页 |
2.2 SAR遥感成像机理模型 | 第38-45页 |
2.2.1 雷达后向散射截面的含义 | 第38-39页 |
2.2.2 海面微波散射理论 | 第39-41页 |
2.2.3 海面微波散射模型 | 第41-43页 |
2.2.4 SAR成像特点与图像处理 | 第43-45页 |
2.3 水下地形的SAR遥感成像模型 | 第45-48页 |
2.3.1 流场模型 | 第45-47页 |
2.3.2 雷达成像模型 | 第47-48页 |
2.4 浅海典型水下地形SAR遥感图像特征 | 第48-52页 |
2.5 小结 | 第52-53页 |
3 水下地形对海表流场调制机理研究 | 第53-70页 |
3.1 引言 | 第53页 |
3.2 地形对平行流和垂直流的调制作用 | 第53-63页 |
3.2.1 模型与参数 | 第53-56页 |
3.2.2 三维流场 | 第56-57页 |
3.2.3 表面流场 | 第57-59页 |
3.2.4 表面流速梯度 | 第59-63页 |
3.3 地形对一般方向流场的调制作用 | 第63-68页 |
3.3.1 模型与参数 | 第63-64页 |
3.3.2 表面流场 | 第64-66页 |
3.3.3 表面流速和流速梯度剖面分析 | 第66-68页 |
3.4 小结 | 第68-70页 |
4 珠江口航道地形的SAR遥感成像研究 | 第70-78页 |
4.1 引言 | 第70页 |
4.2 研究区概况 | 第70-71页 |
4.3 真实SAR图像解译 | 第71-73页 |
4.4 海洋流场的数值模型 | 第73-76页 |
4.5 SAR图像仿真 | 第76-77页 |
4.6 小结 | 第77-78页 |
5 苏北浅滩水下地形的SAR遥感成像和反演研究 | 第78-101页 |
5.1 引言 | 第78页 |
5.2 研究区及数据介绍 | 第78-82页 |
5.2.1 研究区概况 | 第78-79页 |
5.2.2 水深数据 | 第79-80页 |
5.2.3 遥感数据 | 第80-81页 |
5.2.4 风场数据 | 第81-82页 |
5.3 水下地形SAR遥感成像模型 | 第82-85页 |
5.3.1 流场模型参数设置 | 第82-83页 |
5.3.2 遥感成像模型参数设置 | 第83页 |
5.3.3 地形插值网格对SAR成像的影响 | 第83-85页 |
5.4 水下地形SAR遥感反演模型 | 第85-91页 |
5.4.1 苏北浅滩水下地形的形态描述 | 第85-87页 |
5.4.2 苏北浅滩SAR水深反演方法 | 第87-91页 |
5.5 苏北浅滩水下地形SAR反演实例 | 第91-100页 |
5.5.1 基于ENVISATASAR遥感图像的水深反演 | 第91-97页 |
5.5.2 基于SENTINEL-1A遥感图像的水深反演 | 第97-100页 |
5.6 小结 | 第100-101页 |
6 苏北浅滩典型区域沙脊变迁的SAR遥感分析 | 第101-112页 |
6.1 引言 | 第101页 |
6.2 数据来源 | 第101-103页 |
6.3 沙脊变迁分析 | 第103-111页 |
6.3.1 太平沙-麻菜珩 | 第103-107页 |
6.3.2 里磕脚-外磕脚 | 第107-111页 |
6.4 小结 | 第111-112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112-115页 |
7.1 总结 | 第112-113页 |
7.2 论文创新点 | 第113-114页 |
7.3 不足和展望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5页 |
作者简历 | 第125-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