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10-17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三)文献述评 | 第14页 |
四、总体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五、创新之处和不足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7-25页 |
一、相关概念 | 第17-19页 |
(一)社区的概念 | 第17页 |
(二)突发事件的概念 | 第17-18页 |
(三)突发事件监测预警的概念 | 第18-19页 |
二、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中社区参与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一)公共危机治理理论 | 第19页 |
(二)公民社会理论 | 第19-20页 |
(三)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20-21页 |
三、我国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基本制度 | 第21-23页 |
(一)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初步建立 | 第21-22页 |
(二)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基本健全 | 第22页 |
(三)监测预警体系逐步完善 | 第22-23页 |
四、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中社区参与的必要性 | 第23-25页 |
(一)公众安全需求心理需要社区参与监测预警 | 第23页 |
(二)公民社会内涵需要社区参与监测预警 | 第23-24页 |
(三)新时代社会治理格局需要社区参与监测预警 | 第24-25页 |
第二章 S市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中社区参与现状 | 第25-34页 |
一、社区参与监测预警的主要类型 | 第25-27页 |
(一)职务性参与 | 第25-26页 |
(二)维权性参与 | 第26页 |
(三)公益性参与 | 第26-27页 |
(四)偶然性参与 | 第27页 |
二、社区参与监测预警的组织结构 | 第27-30页 |
(一)以街道办为核心的组织结构 | 第27-28页 |
(二)以居(村)委会为核心的组织结构 | 第28-29页 |
(三)以业委会为核心的组织结构 | 第29-30页 |
(四)以物业公司为核心的组织结构 | 第30页 |
三、社区参与监测预警的资源体系 | 第30-32页 |
(一)人力资源体系 | 第30-32页 |
(二)物资保障体系 | 第32页 |
四、社区参与监测预警的能力绩效 | 第32-34页 |
第三章 S市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中社区参与存在的问题 | 第34-39页 |
一、社区参与监测预警的意识淡薄 | 第34-35页 |
二、社区参与监测预警的协调机制不畅 | 第35-36页 |
三、社区参与监测预警的资源缺乏 | 第36-37页 |
四、社区参与监测预警的途径有限 | 第37页 |
五、社区参与监测预警的能力较弱 | 第37-39页 |
第四章 S市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中社区参与不足的原因 | 第39-43页 |
一、监测预警法律体系不健全 | 第39页 |
二、监测预警体制壁垒未打通 | 第39-40页 |
三、监测预警公众意识未养成 | 第40-41页 |
四、社区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不到位 | 第41页 |
五、社区隐患监测不灵敏,预警响应滞后 | 第41-43页 |
第五章 外国社区参与突发事件监测预警的经验及启示 | 第43-48页 |
一、美国自下而上的社区监测预警机制 | 第43-44页 |
二、日本稳定的社区应急资源共享体系 | 第44-45页 |
三、德国分工明确的社区应急管理体制 | 第45页 |
四、加拿大完备的社区应急宣传教育体系 | 第45-46页 |
五、有益启示 | 第46-48页 |
第六章 优化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中社区参与的对策 | 第48-57页 |
一、建立完善多方参与的监测预警法律机制 | 第48-50页 |
(一)完善立法,保障多方参与的合法性 | 第48-49页 |
(二)进一步健全突发事件监测预警问责机制 | 第49-50页 |
(三)搭建政府与社区相互信赖的恳谈协商机制 | 第50页 |
二、充分发挥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功能 | 第50-52页 |
(一)加快推进全方位立体化的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 | 第50-51页 |
(二)夯实社区应急广播体系 | 第51页 |
(三)立足本地实际,搭建上下互联的社区监测预警共享平台 | 第51-52页 |
三、优化社区参与监测预警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 第52-54页 |
(一)进一步提升政府专职机构监测预警水平 | 第52-53页 |
(二)加大社区应急资金投入和硬件保障 | 第53-54页 |
(三)加强对社区志愿者、社区企业的动态管理 | 第54页 |
四、加强社区减灾应急文化建设 | 第54-55页 |
(一)增强社区参与监测预警的意识和能力 | 第54页 |
(二)广泛发动社区应急宣传教育 | 第54-55页 |
(三)弘扬社区应急减灾正能量 | 第55页 |
五、打造实战型防灾社区 | 第55-57页 |
(一)紧扣区域内风险隐患特点,科学制定应急预案 | 第55-56页 |
(二)开展面向社区的监测预警应急演练 | 第56页 |
(三)坚持平战结合的基本原则,深挖社区防灾潜能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一 :街道办应急管理专、兼职人员调查问卷 | 第63-65页 |
附录二 :居(村)委会应急专、兼职人员调查问卷 | 第65-67页 |
附录三 :小区物业公司调查问卷 | 第67-69页 |
附录四 :小区业主调查问卷 | 第69-71页 |
附录五 :访谈记录表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