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双重股东代表诉讼制度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9-12页 |
| 一、实用价值与理论意义 | 第9页 |
| 二、现存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 (一)国内现存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 (二)国外现存文献综述 | 第10页 |
| 三、解决的问题 | 第10-12页 |
| 一、双重股东代表诉讼的基本理论 | 第12-22页 |
| (一)双重股东代表诉讼的概念 | 第13页 |
| (二)双重股东代表诉讼的争议 | 第13-18页 |
| 1、否定学说 | 第13-16页 |
| 2、肯定学说 | 第16-18页 |
| (三)双重股东代表诉讼和普通代表诉讼的区别 | 第18-20页 |
| 1、法律规定 | 第18页 |
| 2、所诉对象的不同 | 第18-19页 |
| 3、产生的依据不同 | 第19页 |
| 4、胜诉后的利益权属不同 | 第19-20页 |
| (四)双重股东代表诉讼的意义 | 第20-22页 |
| 二、国外的双重股东代表诉讼借鉴 | 第22-30页 |
| (一)美国的双重股东代表诉讼制度 | 第22-25页 |
| 1、双重股东代表诉讼的萌芽期 | 第22-23页 |
| 2、双重股东代表诉讼的确立 | 第23-24页 |
| 3、双重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发展 | 第24-25页 |
| 4、美国双重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对我国的借鉴 | 第25页 |
| (二)日本的双重股东代表诉讼制度 | 第25-27页 |
| 1、日本双重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发展 | 第25-27页 |
| 2、日本双重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对我国的借鉴 | 第27页 |
| (三)韩国的双重股东代表诉讼制度 | 第27-30页 |
| 1、韩国双重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发展 | 第27-29页 |
| 2、韩国双重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对我国的借鉴 | 第29-30页 |
| 三、我国双重股东代表诉讼的构建 | 第30-38页 |
| (一)诉讼主体 | 第30-34页 |
| 1、双重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原告适格条件 | 第30-32页 |
| 2、双重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被告范围 | 第32-34页 |
| (二)诉讼激励约束机制 | 第34-35页 |
| 1、诉讼费用担保制度 | 第34页 |
| 2、诉讼费用补偿制度 | 第34-35页 |
| 3、案件管辖 | 第35页 |
| (三)前置程序 | 第35-36页 |
| (四)平衡公司自主决定权和股东利益的审查模式 | 第36-38页 |
| 1、内部审查者 | 第36-37页 |
| 2、外部审查者 | 第37页 |
| 3、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 第37-38页 |
| 结论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