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第二节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一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 二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一 理论研究法 | 第13页 | 
| 二 比较研究法 | 第13页 | 
| 三 逻辑分析法 | 第13页 | 
| 四 问卷调查法 | 第13-14页 | 
| 第五节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 一 创新点 | 第14页 | 
| 二 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公民道德教育的相关理论概述及其发展历程 | 第15-23页 | 
| 第一节 公民道德教育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15-19页 | 
| 一 公民道德教育的内涵 | 第15-17页 | 
| 二 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 | 第17-18页 | 
| 三 公民道德教育的价值解读 | 第18-19页 | 
| 第二节 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发展进程 | 第19-23页 | 
| 一 近代公民道德教育 | 第19-20页 | 
| 二 改革开放之前的公民道德教育 | 第20-21页 | 
| 三 新时期的公民道德教育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我国的公民道德教育的现状 | 第23-39页 | 
| 第一节 问卷调查情况 | 第23-24页 | 
| 一 调查宗旨和目的 | 第23页 | 
| 二 问卷的发放情况 | 第23-24页 | 
| 三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24页 | 
| 第二节 目前我国公民道德教育领域所取得的成绩 | 第24-26页 | 
|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确立 | 第25-26页 | 
| 二 公民道德规范基本形成 | 第26页 | 
| 第三节 公民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26-33页 | 
| 一 社会道德教育环境严重失范 | 第27-28页 | 
| 二 学校道德教育存在偏差 | 第28-30页 | 
| 三 家庭道德教育责任逐渐淡化 | 第30-31页 | 
| 四 个人道德教育自律性差 | 第31-33页 | 
| 第四节 公民道德教育中突出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 第33-39页 | 
| 一 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 | 第33-34页 | 
| 二 公民道德教育制度不健全 | 第34-36页 | 
| 三 道德教育本身的原因 | 第36-39页 | 
| 第四章 治理公民道德教育中的突出问题的对策 | 第39-47页 | 
| 第一节 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弘扬道德教育主旋律 | 第39-41页 | 
| 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建立新型道德秩序 | 第39-40页 | 
| 二 反思、继承、超越传统道德理念,培育时代道德精神 | 第40-41页 | 
| 三 建立科学公正的道德评价机制,确保道德体系的规范性 | 第41页 | 
| 第二节 加强学校公民道德教育,发挥学校在公民道德教育主阵地作用 | 第41-43页 | 
| 一 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 第41-42页 | 
| 二 协调德育结构,运用多种方式开展道德教育 | 第42页 | 
| 三 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公民树立道德理想 | 第42-43页 | 
| 第三节 重视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公民道德教育氛围 | 第43-44页 | 
| 一 不要让子女成为家长实现人生夙愿的工具 | 第43-44页 | 
| 二 发挥父母双亲的合力教育 | 第44页 | 
| 三 注重自身的行为举止和道德修养 | 第44页 | 
| 第四节 加强自我教育,树立理想人格 | 第44-47页 | 
| 一 公民自身应不断加强自律意识和心理调试能力 | 第44-45页 | 
| 二 通过自我学习提升公民道德责任意识 | 第45-47页 | 
| 结语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附录 | 第51-53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