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光伏并网暂态稳定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光伏混合仿真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不平衡光伏并网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4-15页 |
2 SimulinkCoder的代码生成原理 | 第15-21页 |
2.1 MATLAB/Simulink接口概述 | 第15页 |
2.2 SimulinkCoder代码生成 | 第15-19页 |
2.2.1 SimulinkCoder功能 | 第15-16页 |
2.2.2 Simulink模型配置 | 第16-17页 |
2.2.3 SimulinkCoder代码生成流程 | 第17-19页 |
2.3 SimulinkCoder生成代码格式及组成 | 第19-2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3 PSASP_UPI联合仿真的关键技术 | 第21-33页 |
3.1 PASPS_UPI概述 | 第21-22页 |
3.2 PSASP_UPI接口原理 | 第22-26页 |
3.2.1 潮流程序接口原理 | 第22-24页 |
3.2.2 暂态稳定程序接口原理 | 第24-26页 |
3.3 仿真接口时序 | 第26-27页 |
3.2.1 串行接口时序 | 第26-27页 |
3.2.2 并行接口时序 | 第27页 |
3.4 PSASP_UPI的配置 | 第27-29页 |
3.5 算例仿真 | 第29-31页 |
3.5.1 励磁调压器(AVR)数学模型 | 第29-30页 |
3.5.2 用户程序编写及接口配置 | 第30页 |
3.5.3 仿真分析 | 第30-3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4 基于PSASP_UPI的光伏建模及混合步长仿真 | 第33-49页 |
4.1 引言 | 第33页 |
4.2 光伏暂态建模 | 第33-39页 |
4.2.1 光伏电池数学模型 | 第33-35页 |
4.2.2 最大功率点跟踪模型 | 第35-36页 |
4.2.3 逆变器控制模型 | 第36-38页 |
4.2.4 低电压穿越模型 | 第38-39页 |
4.3 UPI光伏并网混合步长仿真实现 | 第39-42页 |
4.3.1 光伏模型配置及代码生成 | 第39页 |
4.3.2 模型等值 | 第39-40页 |
4.3.3 用户程序设计 | 第40-41页 |
4.3.4 混合步长原理 | 第41-42页 |
4.4 仿真分析 | 第42-47页 |
4.4.1 仿真系统设置 | 第42-43页 |
4.4.2 光伏电站对比分析 | 第43-44页 |
4.4.3 混合步长仿真 | 第44-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5 不平衡电网光伏逆变器协调控制策略研究及并网分析 | 第49-67页 |
5.1 引言 | 第49页 |
5.2 电网不平衡逆变器数学模型 | 第49-51页 |
5.3 电网不平衡光伏逆变器控制策略 | 第51-55页 |
5.3.1 正负序分量提取方案 | 第51-53页 |
5.3.2 参考电流计算 | 第53-54页 |
5.3.3 考虑电流限值的协调控制数学模型 | 第54-55页 |
5.4 仿真分析 | 第55-66页 |
5.4.1 传统协调控制仿真 | 第55-59页 |
5.4.2 考虑电流限值的控制策略仿真 | 第59-62页 |
5.4.3 基于PSASP_UPI的并网分析 | 第62-6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7-68页 |
6.1 总结 | 第67页 |
6.2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科研项目情况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