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符号表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1.2.1 加筋土复合地基的试验研究 | 第11-12页 | 
| 1.2.2 加筋土复合地基的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 | 第12-14页 | 
| 1.3 本文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1.3.1 问题的提出 | 第14页 | 
| 1.3.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1.3.3 本文创新点 | 第15-16页 | 
| 第2章 加筋土复合地基刚度特性研究理论基础 | 第16-24页 | 
| 2.1 加筋法概述 | 第16-17页 | 
| 2.2 土工合成材料分类与功能 | 第17-19页 | 
| 2.2.1 土工合成材料的定义 | 第17页 | 
| 2.2.2 土工合成材料的分类 | 第17-19页 | 
| 2.2.3 土工合成材料的功能 | 第19页 | 
| 2.3 筋-土之间加筋机理 | 第19-22页 | 
| 2.4 加筋土复合地基处理软弱地基的作用原理 | 第22-24页 | 
| 第3章 单层加筋土复合地基理论分析 | 第24-32页 | 
| 3.1 概述 | 第24页 | 
| 3.2 均布荷载作用下单层加筋作用带变形的计算模型与求解 | 第24-28页 | 
| 3.2.1 计算模型 | 第24-26页 | 
| 3.2.2 微分方程求解 | 第26-27页 | 
| 3.2.3 结果分析 | 第27-28页 | 
| 3.3 加筋作用带受力变形因素分析 | 第28-30页 | 
| 3.3.1 加筋作用带刚度 | 第28页 | 
| 3.3.2 地基反力系数vk | 第28-29页 | 
| 3.3.3 沿着加筋作用带纵向位置改变的变形变化 | 第29页 | 
| 3.3.4 加筋作用带埋置深度 | 第29-30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 第4章 双层加筋土复合地基理论分析 | 第32-40页 | 
| 4.1 均布荷载作用下双层加筋作用带变形的计算模型与求解 | 第32-36页 | 
| 4.1.1 计算模型 | 第32-33页 | 
| 4.1.2 微分方程求解 | 第33-36页 | 
| 4.1.3 结果分析 | 第36页 | 
| 4.2 双层加筋作用带受力变形因素分析 | 第36-39页 | 
| 4.2.1 加筋作用带刚度2211, IEIE | 第37页 | 
| 4.2.2 地基反力系数21, kk | 第37-38页 | 
| 4.2.3 一层与二层加筋作用带之间的竖向埋置深度 | 第38-39页 | 
| 4.2.4 沿着加筋作用带纵向位置改变的变形变化 | 第39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5章 加筋土复合地基刚度特性分析 | 第40-46页 | 
| 5.1 概述 | 第40页 | 
| 5.2 单层加筋作用带下的加筋土复合地基刚度 | 第40-42页 | 
| 5.2.1 模型分析与方程的建立 | 第40-41页 | 
| 5.2.2 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 5.2.3 影响地基刚度因素分析 | 第42页 | 
| 5.3 双层加筋作用带下的加筋土复合地基刚度 | 第42-44页 | 
| 5.3.1 模型分析与方程的建立 | 第42-43页 | 
| 5.3.2 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 5.3.3 影响地基刚度因素分析 | 第44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 第6章 加筋土复合地基刚度特性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46-56页 | 
| 6.1 有限元概述 | 第46页 | 
| 6.2 土的本构模型 | 第46-47页 | 
| 6.3 加筋土复合地基的结构计算模型 | 第47-48页 | 
| 6.3.1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47-48页 | 
| 6.3.2 单元的选取与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48页 | 
| 6.4 单层加筋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 | 第48-51页 | 
| 6.4.1 数值模拟结果与理论分析的比较 | 第48-49页 | 
| 6.4.2 筋带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 第49-51页 | 
| 6.5 双层加筋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 | 第51-55页 | 
| 6.5.1 数值模拟结果与理论分析的比较 | 第51-52页 | 
| 6.5.2 筋带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 第52-54页 | 
| 6.5.3 地基总沉降对比分析 | 第54-55页 | 
| 6.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7章 结论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 致谢 | 第62-6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