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油茶新品系生长开花特性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9页 |
1.1 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2 福建油茶的资源现状 | 第15页 |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5-16页 |
1.4 油茶的应用价值 | 第16-17页 |
1.5 油茶品种的选育 | 第17页 |
1.6 油茶的应用价值油茶的开花生物学研究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9-22页 |
2.1 试验地概况 | 第19页 |
2.2 研究材料 | 第19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2.4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5 数据处理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2-44页 |
3.1 油茶不同品系幼树生长差异和形态特性 | 第22-33页 |
3.1.1 油茶不同品系的高生长差异 | 第22-24页 |
3.1.2 油茶不同品系的春梢生长 | 第24页 |
3.1.3 油茶不同品系的夏梢生长 | 第24-26页 |
3.1.4 油茶不同品系的秋梢生长 | 第26页 |
3.1.5 油茶不同品系的地径生长 | 第26-28页 |
3.1.6 油茶不同品系的冠幅生长 | 第28-29页 |
3.1.7 油茶不同品系的冠高 | 第29-31页 |
3.1.8 油茶不同品系的的分枝数 | 第31-32页 |
3.1.9 油茶不同品系的枝下高 | 第32-33页 |
3.1.10 油茶不同品系的树形指数 | 第33页 |
3.2 油茶不同品系的开花情况 | 第33-38页 |
3.3 油茶新品系病虫害 | 第38页 |
3.4 相关性分析 | 第38-39页 |
3.5 油茶最优品系分析 | 第39-44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4-47页 |
4.1 结论 | 第44-45页 |
4.2 讨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附录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