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框架结构的受力特点 | 第9-10页 |
1.3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概念及优点 | 第10-12页 |
1.4 型钢混凝土结构的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1.4.1 型钢混凝土结构在国外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12-13页 |
1.4.2 型钢混凝土结构在国内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13-14页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4-16页 |
1.5.1 本文的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5.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5.3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第2章 钢筋混凝土柱及型钢混凝土柱设计原理简介 | 第16-33页 |
2.1 钢筋混凝土柱设计原理 | 第16-18页 |
2.1.1 钢筋混凝土柱构造要求 | 第16-17页 |
2.1.2 钢筋混凝土柱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 | 第17-18页 |
2.2 型钢混凝土柱设计原理 | 第18-22页 |
2.2.1 型钢混凝土柱承载力计算 | 第18-20页 |
2.2.2 型钢混凝土柱及梁柱节点构造要求 | 第20-21页 |
2.2.3 型钢混凝土柱梁柱节点承载力计算 | 第21-22页 |
2.3 分析方法基本理论及软件介绍 | 第22-33页 |
2.3.1 模态分析基本理论 | 第23-24页 |
2.3.2 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理论 | 第24-29页 |
2.3.3 弹塑性时程分析理论 | 第29-30页 |
2.3.4 弹塑性时程分析塑性铰 | 第30-31页 |
2.3.5 ETABS软件 | 第31-33页 |
第3章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分析 | 第33-56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33页 |
3.2 设计规范及标准 | 第33-34页 |
3.3 设计安全标准及结构设计参数 | 第34-36页 |
3.4 结构设计及校核 | 第36-43页 |
3.5 计算结果对比 | 第43-54页 |
3.5.1 结构周期及前三阶振型对比 | 第43-44页 |
3.5.2 楼层最大位移比和楼层层间位移角 | 第44-48页 |
3.5.3 楼层侧向刚度比 | 第48-49页 |
3.5.4 层间受剪承载力之比 | 第49-51页 |
3.5.5 楼层剪重比 | 第51-53页 |
3.5.6 框架柱轴压比 | 第53-5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4章 型钢混凝土柱框架结构分析 | 第56-81页 |
4.1 钢筋混凝土柱等效为型钢混凝土柱 | 第56-60页 |
4.2 型钢混凝土柱框架与钢筋混凝土框架弹性分析 | 第60-69页 |
4.2.1 周期对比 | 第61-62页 |
4.2.2 楼层最大位移和楼层层间位移角 | 第62-64页 |
4.2.3 楼层侧向刚度比 | 第64-66页 |
4.2.4 楼层剪力对比 | 第66-68页 |
4.2.5 框架柱轴压比 | 第68-69页 |
4.3 型钢混凝土柱框架与钢筋混凝土框架弹塑性分析 | 第69-79页 |
4.3.1 材料的本构关系 | 第69-70页 |
4.3.2 非线性塑性属性的定义 | 第70-71页 |
4.3.3 地震时程曲线的选取 | 第71-73页 |
4.3.4 结构的动力时程曲线 | 第73-75页 |
4.3.5 结构构件塑性铰发展图 | 第75-78页 |
4.3.6 结构能量耗散比例 | 第78-7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5.1 结论 | 第81-82页 |
5.2 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