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隧道围岩压力理论 | 第12-14页 |
1.2.2 隧道围岩分级系统 | 第14-15页 |
1.2.3 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九顶山隧道工程地质条件 | 第20-36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20页 |
2.2 自然地理条件 | 第20-21页 |
2.2.1 地理位置 | 第20-21页 |
2.2.2 气象水文 | 第21页 |
2.3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1-31页 |
2.3.1 地形地貌 | 第21-23页 |
2.3.2 地层岩性 | 第23-25页 |
2.3.3 地质构造 | 第25-27页 |
2.3.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7-31页 |
2.3.4.1 地表水 | 第27-28页 |
2.3.4.2 地下水 | 第28-31页 |
2.4 围岩稳定性定性分析 | 第31-36页 |
2.4.1 地形地貌角度评价 | 第31页 |
2.4.2 地层岩性角度评价 | 第31-32页 |
2.4.3 地质构造角度评价 | 第32页 |
2.4.4 水文地质条件角度评价 | 第32-36页 |
第三章 九顶山隧道围岩分级 | 第36-56页 |
3.1 隧道围岩分级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36-38页 |
3.2 隧道围岩分级指标的获取 | 第38-44页 |
3.2.1 岩石坚硬程度 | 第38页 |
3.2.2 岩体完整程度 | 第38-39页 |
3.2.3 地下水状态 | 第39-41页 |
3.2.4 初始地应力状态 | 第41页 |
3.2.5 主要软弱结构面产状 | 第41-43页 |
3.2.6 弹性波速度 | 第43-44页 |
3.3 隧道围岩分级结果 | 第44-49页 |
3.4 围岩质量评价 | 第49-56页 |
第四章 九顶山隧道地应力特征及岩爆预测 | 第56-72页 |
4.1 小型压裂地应力测量简介 | 第56-58页 |
4.1.1 基本原理 | 第56页 |
4.1.2 测试基本过程 | 第56-57页 |
4.1.3 小型压裂测试数据解释 | 第57-58页 |
4.1.4 测试仪器 | 第58页 |
4.2 SZK60-3钻孔地应力测试结果 | 第58-63页 |
4.2.1 测试概况 | 第58-60页 |
4.2.2 测试结果 | 第60-62页 |
4.2.3 SZK60-3号孔测试结果分析 | 第62-63页 |
4.3 岩爆预测分析 | 第63-72页 |
4.3.1 岩爆预测方法 | 第63-64页 |
4.3.2 开挖截面应力的计算 | 第64页 |
4.3.3 SZK60-3岩爆预测结果 | 第64-66页 |
4.3.4 沿隧道轴线方向的岩爆预测 | 第66-72页 |
第五章 九顶山隧道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 | 第72-86页 |
5.1 九顶山隧道开挖基本情况 | 第72-73页 |
5.2 MIDAS/GTS有限元分析软件简介 | 第73-74页 |
5.3 数值模拟单元类型及本构模型的选取 | 第74-76页 |
5.3.1 模拟单元类型的选取 | 第74页 |
5.3.2 本构模型的选取 | 第74-76页 |
5.4 九顶山隧道施工开挖数值模拟 | 第76-86页 |
5.4.1 模型计算的假定、参数以及范围的确定 | 第76-78页 |
5.4.1.1 计算假定 | 第76页 |
5.4.1.2 计算参数 | 第76-77页 |
5.4.1.3 计算范围 | 第77-78页 |
5.4.2 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的位移场的分析 | 第78-83页 |
5.4.2.1 隧道拱顶沉降及底板隆起 | 第78-81页 |
5.4.2.2 隧道周边位移 | 第81-83页 |
5.4.3 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的应力场的分析 | 第83-8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6-89页 |
6.1 结论 | 第86-88页 |
6.2 建议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附录A(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项目)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