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1.1 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9页 |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 第二章 自然地理及区域地质背景 | 第19-29页 |
| 2.1 地理位置及概况 | 第19-20页 |
| 2.2 区域地层 | 第20-23页 |
| 2.3 区域构造 | 第23-25页 |
| 2.4 区域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与模式 | 第25-27页 |
| 2.5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 第27-28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研究区构造特征 | 第29-77页 |
| 3.1 T2gb产出状态及老厂背斜 | 第29-33页 |
| 3.2 研究区主要断裂构造特征 | 第33-54页 |
| 3.2.1 南北向断裂-甲介山断裂 | 第35-37页 |
| 3.2.2 背阴山断裂 | 第37-54页 |
| 3.3 研究区次级断裂构造特征 | 第54-73页 |
| 3.3.1 NEE向断裂-背阴山-1断裂 | 第54-57页 |
| 3.3.2 NE向断裂组 | 第57-67页 |
| 3.3.3 NNW及NW向断裂 | 第67-73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73-77页 |
| 第四章 岩溶发育特征 | 第77-95页 |
| 4.1 概况 | 第77页 |
| 4.2 岩溶峰丛 | 第77-79页 |
| 4.3 岩溶洼地 | 第79-84页 |
| 4.4 岩溶槽谷 | 第84-86页 |
| 4.5 漏斗与落水洞 | 第86-89页 |
| 4.6 岩溶发育机制 | 第89-92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92-95页 |
| 第五章 个旧地区尾矿库周边洼地及落水洞的形成模式 | 第95-115页 |
| 5.1 个旧地区洼地、落水洞分布规律的普遍性 | 第95-97页 |
| 5.2 落水洞、洼地成因模式 | 第97-103页 |
| 5.2.1 落水洞成因模式 | 第99-101页 |
| 5.2.2 洼地成因模式 | 第101-103页 |
| 5.3 岩溶发育机制数值模拟分析 | 第103-113页 |
| 5.3.1 模型参数选取 | 第103-105页 |
| 5.3.2 模型构建 | 第105-106页 |
| 5.3.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06-111页 |
| 5.3.3.1 应力场 | 第106-108页 |
| 5.3.3.2 位移场 | 第108-111页 |
| 5.3.4 不同深度下溶洞变形情况 | 第111-113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115-117页 |
| 致谢 | 第117-11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9-123页 |
| 表附录 1 | 第123-132页 |
| 附录 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及论文发表)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