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3.1 关于房地产项目融资模式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2 关于PPP融资模式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3 关于PPP项目实践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3-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保障性住房及PPP融资模式相关理论概述 | 第16-27页 |
2.1 保障性住房基本理论 | 第16-18页 |
2.1.1 保障性住房基本类型 | 第16-17页 |
2.1.2 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历程 | 第17-18页 |
2.2 PPP融资模式的理论概述 | 第18-24页 |
2.2.1 PPP融资模式的概念 | 第18-19页 |
2.2.2 PPP融资模式的运作目标和思路 | 第19-20页 |
2.2.3 PPP模式下的角色定位及面临的问题 | 第20-22页 |
2.2.4 PPP融资模式下的风险分析 | 第22-23页 |
2.2.5 PPP模式的适用范围及类型 | 第23-24页 |
2.3 房地产保障房项目PPP融资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24-25页 |
2.3.1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4页 |
2.3.2 项目区分理论 | 第24-25页 |
2.3.3 马歇尔困境与有效竞争理论 | 第25页 |
2.3.4 交易成本理论 | 第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我国保障房建设的融资模式选择 | 第27-36页 |
3.1 我国保障房建设的现行融资机制 | 第27-30页 |
3.2 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模式的缺陷 | 第30-31页 |
3.2.1 对国家财政收入依赖性过强 | 第30页 |
3.2.2 存在不稳定性 | 第30页 |
3.2.3 对地方政府激励程度低 | 第30-31页 |
3.2.4 金融工具缺失 | 第31页 |
3.3 国外保障性住房融资模式 | 第31-33页 |
3.3.1 美国公共住房的融资模式 | 第31页 |
3.3.2 英国的公共住房融资模式 | 第31-32页 |
3.3.3 新加坡的公共住房融资模式 | 第32页 |
3.3.4 日本的公住房融资模式 | 第32页 |
3.3.5 德国的公共住房融资模式 | 第32-33页 |
3.4 我国保障性住房融资模式选择 | 第33-36页 |
3.4.1 房地产开发先进融资模式介绍 | 第33-34页 |
3.4.2 我国保障性住房融资模式选择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房地产项目PPP融资模式分析 | 第36-48页 |
4.1 PPP融资模式的优点 | 第36-37页 |
4.1.1 成本经济优势 | 第36页 |
4.1.2 职能效率优势 | 第36页 |
4.1.3 投资主体优势 | 第36页 |
4.1.4 风险控制优势 | 第36-37页 |
4.2 房地产保障房项目PPP融资模式SWOT分析 | 第37-45页 |
4.2.1 优势分析 | 第37-39页 |
4.2.2 劣势分析 | 第39-42页 |
4.2.3 机会分析 | 第42-44页 |
4.2.4 威胁分析 | 第44-45页 |
4.3 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引入PPP模式的适宜性分析 | 第45-48页 |
4.3.1 引入PPP模式的必要性 | 第45-46页 |
4.3.2 引入PPP模式的可行性 | 第46-48页 |
第5章 基于PPP融资模式的保障房建设案例分析 | 第48-53页 |
5.1 国内案例分析-南昌市航空城北区公租房项目分析 | 第48-50页 |
5.1.1 案例概况 | 第48-49页 |
5.1.2 项目集资方式 | 第49页 |
5.1.3 租金收益计算 | 第49-50页 |
5.1.4 项目优势分析 | 第50页 |
5.1.5 项目风险分析 | 第50页 |
5.2 国外案例分析-AKENT社区项目PPP融资模式分析 | 第50-53页 |
5.2.1 项目简介 | 第51页 |
5.2.2 合作模式 | 第51页 |
5.2.3 融资模式 | 第51页 |
5.2.4 项目结果与整体评价 | 第51-53页 |
第六章 基于PPP模式的房地产融资对策与建议 | 第53-56页 |
6.1 政策层面的建议 | 第53页 |
6.1.1 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 | 第53页 |
6.1.2 加快投融资体制的改革 | 第53页 |
6.2 管理层面的建议 | 第53-54页 |
6.2.1 转变政府职能 | 第54页 |
6.2.2 完善PPP融资模式下的管理体制 | 第54页 |
6.3 操作层面的建议 | 第54-56页 |
6.3.1 制定标准的合同文本 | 第54页 |
6.3.2 成立专业的行业公司 | 第54-55页 |
6.3.3 加强专业才人的培养 | 第55-5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6页 |
7.2 展望与不足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