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4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8-2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8-2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2 国内外智慧图书馆研究现状 | 第21-2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1.3 知识服务研究现状 | 第27-36页 |
1.3.1 数据服务 | 第27-31页 |
1.3.2 信息服务 | 第31-32页 |
1.3.3 知识服务 | 第32-34页 |
1.3.4 智库服务 | 第34-36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36-42页 |
1.4.1 数据服务向信息服务的演变 | 第36-38页 |
1.4.2 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的升级 | 第38-39页 |
1.4.3 知识服务向智慧服务的延伸 | 第39-40页 |
1.4.4 知识服务延伸之比较分析 | 第40-42页 |
1.5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 第42-43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42页 |
1.5.2 结构框架 | 第42-43页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43-45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43-44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44-45页 |
1.6.3 主要创新点 | 第45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46-77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46-68页 |
2.1.1 智慧图书馆 | 第46-52页 |
2.1.2 知识服务 | 第52-59页 |
2.1.3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 | 第59-68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68-75页 |
2.2.1 技术接受模型 | 第68-69页 |
2.2.2 情境感知相关理论 | 第69-71页 |
2.2.3 知识创造理论 | 第71-72页 |
2.2.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72-74页 |
2.2.5 智慧城市理论 | 第74-7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3章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机理研究 | 第77-108页 |
3.1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的目标与原则 | 第77-82页 |
3.1.1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的目标 | 第77-80页 |
3.1.2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的原则 | 第80-82页 |
3.2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的关键要素分析 | 第82-87页 |
3.2.1 知识服务延伸主体要素 | 第82-84页 |
3.2.2 知识服务延伸本体要素 | 第84-85页 |
3.2.3 知识服务延伸媒体要素 | 第85-86页 |
3.2.4 知识服务延伸空间要素 | 第86-87页 |
3.2.5 知识服务延伸受体要素 | 第87页 |
3.3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的内生动力 | 第87-94页 |
3.3.1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内生动力类型 | 第89-90页 |
3.3.2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内生动力影响因素 | 第90-91页 |
3.3.3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内生动力因果关系 | 第91-92页 |
3.3.4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内生动力机理模型 | 第92-94页 |
3.4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的外生动力 | 第94-97页 |
3.4.1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外生动力类型 | 第94-95页 |
3.4.2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外生动力影响因素 | 第95-96页 |
3.4.3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内生动力因果关系 | 第96-97页 |
3.5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路径与动力反馈机制 | 第97-104页 |
3.5.1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动力反馈机制 | 第97-100页 |
3.5.2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优化路径 | 第100-104页 |
3.6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机理系统模型 | 第104-107页 |
3.6.1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系统模型 | 第104-105页 |
3.6.2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机理系统模型 | 第105-10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4章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 第108-140页 |
4.1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因素的内在协同作用分析 | 第108-113页 |
4.1.1 智慧图书馆资源因素对知识服务延伸的作用 | 第109-110页 |
4.1.2 智慧图书馆人才因素对知识服务延伸的作用 | 第110-111页 |
4.1.3 智慧图书馆技术创新因素对知识服务延伸的作用 | 第111页 |
4.1.4 智慧图书馆管理激励因素对知识服务延伸的作用 | 第111-112页 |
4.1.5 智慧图书馆环境建设因素对知识服务延伸的作用 | 第112-113页 |
4.1.6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因素协同作用的内在逻辑结构 | 第113页 |
4.2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影响因素模型 | 第113-118页 |
4.2.1 理论假设 | 第113-117页 |
4.2.2 模型构建 | 第117-118页 |
4.3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8-137页 |
4.3.1 研究方法 | 第118-121页 |
4.3.2 研究设计 | 第121-126页 |
4.3.3 数据获取与统计分析 | 第126-130页 |
4.3.4 分析过程 | 第130-135页 |
4.3.5 结果分析 | 第135-13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37-140页 |
第5章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资源情境建构研究 | 第140-158页 |
5.1 智慧图书馆资源情境的内涵与要素 | 第140-141页 |
5.2 智慧图书馆资源情境的构成 | 第141-142页 |
5.3 智慧图书馆资源情境建构的背景 | 第142-144页 |
5.4 智慧图书馆资源情境建构目标 | 第144-146页 |
5.4.1 重视需求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 第144页 |
5.4.2 完善形式多样的资源情境建设制度 | 第144-145页 |
5.4.3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情境再生 | 第145-146页 |
5.5 智慧图书馆资源情境建构模型 | 第146-152页 |
5.5.1 资源情境建构方法概述 | 第146-147页 |
5.5.2 “用户-情境-资源”概念模型 | 第147-149页 |
5.5.3 基于情境感知的“用户-情境-资源”推荐算法 | 第149-152页 |
5.6 智慧图书馆资源情境建构策略 | 第152-156页 |
5.6.1 建立全面揭示资源内容的情境本体架构 | 第152-153页 |
5.6.2 实现“用户-情境-资源”的价值增值模式 | 第153-154页 |
5.6.3 构建多维情境知识关联的新型资源网络 | 第154-155页 |
5.6.4 增强资源情境利用的可视化与可理解性 | 第155-156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56-158页 |
第6章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互联情境建构研究 | 第158-174页 |
6.1 智慧图书馆互联情境的内涵与要素 | 第158-161页 |
6.1.1 智慧图书馆技术情境的内涵与要素 | 第158-159页 |
6.1.2 智慧图书馆空间情境的内涵与要素 | 第159-161页 |
6.2 智慧图书馆互联情境的主要构成 | 第161-167页 |
6.2.1 智慧图书馆技术情境的主要构成 | 第161-163页 |
6.2.2 智慧图书馆空间情境的主要构成 | 第163-167页 |
6.3 智慧图书馆互联情境建构的背景 | 第167-170页 |
6.3.1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技术情境面临的挑战 | 第167-168页 |
6.3.2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空间情境面临的挑战 | 第168-170页 |
6.4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互联情境建构策略 | 第170-173页 |
6.4.1 优化智慧图书馆互联设备服务的跨屏交叉融合情境 | 第170-171页 |
6.4.2 关联智慧图书馆信息技术服务的应用情境 | 第171-172页 |
6.4.3 构建智慧图书馆空间结构颠覆性再造的创新型服务情境 | 第172-17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73-174页 |
第7章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服务情境建构研究 | 第174-186页 |
7.1 智慧图书馆服务情境的内涵与要素 | 第174-175页 |
7.2 智慧图书馆服务情境的构成 | 第175-177页 |
7.3 智慧图书馆服务情境建构的背景 | 第177-180页 |
7.3.1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与内容面临的挑战 | 第177-178页 |
7.3.2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人才建设面临的挑战 | 第178-179页 |
7.3.3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管理激励机制面临的挑战 | 第179-180页 |
7.4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的服务情境建构策略 | 第180-184页 |
7.4.1 构建精准追踪用户个性化动态需求的自适应服务情境 | 第181-182页 |
7.4.2 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新型智慧服务专业人才 | 第182-183页 |
7.4.3 构建激励推进型的开放式创新管理机制 | 第183-184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84-186页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86-190页 |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86-188页 |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188-190页 |
参考文献 | 第190-205页 |
附录1 | 第205-212页 |
附录2 | 第212-220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20-222页 |
后记 | 第222-2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