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15页 | 
| 1.1 问题缘起及意义 | 第9-11页 | 
| 1.2 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 1.3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 第2章 《新周刊》“城市”专栏报道及城市文化概述 | 第15-25页 | 
| 2.1 《新周刊》“城市”专栏中城市报道的界定、缘起和地位 | 第15-18页 | 
| 2.1.1 “城市”专栏报道的界定 | 第15-16页 | 
| 2.1.2 “城市”专栏报道的缘起 | 第16页 | 
| 2.1.3 “城市”专栏报道的地位 | 第16-18页 | 
| 2.2 《新周刊》“城市”专栏报道的基本特点 | 第18-19页 | 
| 2.2.1 选题内容多元化 | 第18页 | 
| 2.2.2 报道角度新锐 | 第18-19页 | 
| 2.2.3 批判变得柔和 | 第19页 | 
| 2.3 城市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建构与传播 | 第19-25页 | 
| 2.3.1 城市文化 | 第19-22页 | 
| 2.3.2 城市文化建构与传播 | 第22-25页 | 
| 第3章 “城市”专栏报道建构与传播城市文化的五个维度 | 第25-41页 | 
| 3.1 人的维度 | 第25-28页 | 
| 3.1.1 关注城市中的小人物 | 第25-27页 | 
| 3.1.2 青睐当下思想前卫的新人 | 第27-28页 | 
| 3.2 空间维度 | 第28-31页 | 
| 3.2.1 城市建筑 | 第28-29页 | 
| 3.2.2 城市交通 | 第29-30页 | 
| 3.2.3 城市与生态 | 第30-31页 | 
| 3.3 文化精神维度 | 第31-33页 | 
| 3.3.1 讲述城市故事 | 第31-32页 | 
| 3.3.2 发掘城市文化标志 | 第32-33页 | 
| 3.4 问题维度 | 第33-37页 | 
| 3.4.1 问题一: 新城“千城一面” | 第34-35页 | 
| 3.4.2 问题二: 旧城改造问题 | 第35-36页 | 
| 3.4.3 问题三: 城市生活异化 | 第36-37页 | 
| 3.5 理想维度 | 第37-41页 | 
| 3.5.1 理想中的城市归属 | 第38-39页 | 
| 3.5.2 理想中的城市样态 | 第39-41页 | 
| 第4章 “城市”专栏报道中文化建构与传播的意义 | 第41-53页 | 
| 4.1 建构城市概念 | 第41-43页 | 
| 4.1.1 创造城市概念 | 第41-42页 | 
| 4.1.2 塑造城市新形象 | 第42-43页 | 
| 4.2 彰显城市文化价值 | 第43-45页 | 
| 4.2.1 引导受众关注城市 | 第43页 | 
| 4.2.2 打造城市文化符号 | 第43页 | 
| 4.2.3 培养城市文化认同 | 第43-45页 | 
| 4.2.4 实现城市文化增值 | 第45页 | 
| 4.3 建构城市生活方式 | 第45-47页 | 
| 4.3.1 打造阳光健康的生活方式 | 第46-47页 | 
| 4.3.2 渲染宜居文艺的艺术氛围 | 第47页 | 
| 4.4 重视培养受众批判意识 | 第47-53页 | 
| 4.4.1 对人及生活的思考 | 第48-49页 | 
| 4.4.2 对城市发展的思考 | 第49页 | 
| 4.4.3 对旧城文化保护的思考 | 第49-50页 | 
| 4.4.4 对公民精神的培养 | 第50-53页 | 
| 第5章 《新周刊》“城市”专栏报道反思 | 第53-61页 | 
| 5.1 对“城市”专栏本身的再认识 | 第53-55页 | 
| 5.2 对城市与生活的再认识 | 第55-58页 | 
| 5.3 对文化传播的再认识 | 第58-61页 | 
| 结语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 附录 | 第65-76页 |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