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导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1.3.1 国内新型工业化研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新型城镇化研究 | 第15页 |
1.3.3 国内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 第15-16页 |
1.3.4 国外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研究 | 第16-17页 |
1.3.5 国外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研究 | 第17页 |
1.3.6 简要述评 | 第17-18页 |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第18-19页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1页 |
2.1.1 生态文明 | 第19-20页 |
2.1.2 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 | 第20-21页 |
2.1.3 协同创新体系 | 第21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2.1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第21-22页 |
2.2.2 协同理论 | 第22页 |
2.2.3 增长极理论 | 第22-23页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3-24页 |
3 生态文明视角下贵州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 第24-33页 |
3.1 贵州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 | 第24-28页 |
3.1.1 贵州新型工业化发展概况 | 第24-26页 |
3.1.2 贵州新型工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3.1.3 贵州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状况 | 第27-28页 |
3.2 贵州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 | 第28-33页 |
3.2.1 贵州新型城镇化发展概况 | 第29-30页 |
3.2.2 贵州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3.2.3 贵州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状况 | 第31-33页 |
4 贵州省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协同创新体系的实证研究 | 第33-63页 |
4.1 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关联程度分析 | 第33-40页 |
4.1.1 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度检测 | 第33-37页 |
4.1.2 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滞后度检测 | 第37-40页 |
4.2 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协同程度分析 | 第40-62页 |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0-44页 |
4.2.2 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44-46页 |
4.2.3 协同程度评测 | 第46-60页 |
4.2.4 协同度评测结果及分析 | 第60-62页 |
4.3 实证研究的结论 | 第62-63页 |
5 构建生态文明视角下贵州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协同创新体系 | 第63-70页 |
5.1 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目标 | 第63页 |
5.2 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依据 | 第63-64页 |
5.2.1 政策依据 | 第63-64页 |
5.2.2 理论依据 | 第64页 |
5.2.3 现实依据 | 第64页 |
5.3 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64-65页 |
5.3.1 生态统领,绿色发展 | 第64-65页 |
5.3.2 两化同步,统筹城乡 | 第65页 |
5.3.3 比较优势,特色发展 | 第65页 |
5.4 协同创新体系的总体架构 | 第65-70页 |
5.4.1 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协同关系 | 第66-67页 |
5.4.2 信息产业促进两化协同创新 | 第67页 |
5.4.3 农业现代化促进两化协同创新 | 第67页 |
5.4.4 服务产业促进两化协同创新 | 第67-68页 |
5.4.5 人才引进促进两化协同创新 | 第68-69页 |
5.4.6 协同创新的深化关系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