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真空电子技术论文--微波电子管论文

桶形腔高阶模式激励器的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8-9页
    §1.2 课题研究历史和现状第9-14页
        §1.2.1 高阶模式激励器研究概况第9-12页
        §1.2.2 圆极化馈源研究概况第12-14页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第14-16页
第二章 基本理论第16-27页
    §2.1 谐振腔的基本理论第16-18页
    §2.2 开放式同轴谐振腔的基本理论第18-25页
        §2.2.1 缓变截面同轴腔的一般理论第18-19页
        §2.2.2 缓变截面同轴腔的数值求解算法第19-25页
    §2.3 准光传输理论第25-26页
    §2.4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三章 螺旋分布孔高阶旋转模式激励器的研究第27-40页
    §3.1 开放式同轴腔的设计第27-30页
        §3.1.1 同轴腔体的设计原理第27-28页
        §3.1.2 缓变截面同轴腔的数值计算第28-29页
        §3.1.3 缓变截面同轴腔的仿真验证第29-30页
    §3.2 激励源的选择第30-31页
    §3.3 螺旋分布孔的排列第31-34页
        §3.3.1 小孔衍射理论第31-33页
        §3.3.2 螺旋分布孔的排列方式第33-34页
    §3.4 模式抑制器第34-36页
    §3.5 TE11-TE53模式激励器的整体设计第36-38页
    §3.6 激励器的容差分析第38-39页
    §3.7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四章 紧凑型圆极化馈源的研究第40-58页
    §4.1 圆波导圆极化馈源理论基础第40-44页
        §4.1.1 圆波导基本理论第40-43页
        §4.1.2 圆极化波的基本理论第43-44页
    §4.2 改进型阶梯形介质片圆极化器的设计第44-49页
        §4.2.1 工作原理第44-46页
        §4.2.2 结构设计与讨论第46-48页
        §4.2.3 结果分析第48-49页
    §4.3 改进型扇形槽圆极化器的设计第49-55页
        §4.3.1 工作原理第49-51页
        §4.3.2 结构设计与讨论第51-53页
        §4.3.3 结果分析第53-55页
        §4.3.4 容差分析第55页
    §4.4 圆极化馈源与桶形腔高阶模式激励器的联合仿真第55-57页
    §4.5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5页
致谢第65-66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可溶液加工空穴注入层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下一篇:有限观测时域下滤波与融合算法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