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新闻学、新闻事业论文--新闻学论文

新媒体时代我国新闻话语权的变迁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引言第10-18页
    (一) 研究缘起与背景第10-12页
    (二) 文献综述第12-14页
    (三) 研究价值与意义第14-16页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6-18页
一、新闻及其话语权的实现第18-29页
    (一) 新闻话语权的获得——公共性第19-24页
        1.社会性的话语活动第20-21页
        2.代表性的话语呈现第21-22页
        3.历史性的话语内容第22页
        4.社会性话语权力的实现第22-24页
    (二) 新闻话语权的表达——集体性第24-26页
        1.话语客体的广泛性表达第24-25页
        2.社会公共利益的职业性诉求第25页
        3.话语内容的集体陈情第25-26页
    (三) 新闻话语权的作用方式——渗透性第26-29页
        1.构建社会共识第26-27页
        2.建构社会文化第27-28页
        3.影响社会认知第28-29页
二、传统媒体时代新闻话语权的实现模式第29-42页
    (一) “告知—接受”第29-34页
        1.国家形象建构中的新闻话语权第30-31页
        2.国家管理中的新闻话语权第31-32页
        3.大众传播议程设置中的新闻话语权第32-34页
    (二) “集中—依赖”第34-37页
        1.大众传播对新闻传播的信息依赖第35-36页
        2.国家治理对新闻传播的身份依赖第36页
        3.信息传输对新闻传播的框架依赖第36-37页
    (三) “窗口—认知”第37-42页
        1.了解社会发展的窗口第38-39页
        2.构建社会认知的窗口第39-40页
        3.满足权利诉求的窗口第40-42页
三、新媒体时代新闻话语权的现实再构第42-54页
    (一) 新闻话语主体的消解与重构第43-45页
        1.传统新闻话语主体的单一性解构第43-44页
        2.去中心化的话语主体的身份塑造第44-45页
    (二) 新闻话语客体的多元与差异第45-48页
        1.新时空感下的客体多元第45-46页
        2.知识解构下的客体创造与差异化共存第46-48页
    (三) 新闻话语实践中的交往属性第48-54页
        1.话语实践的“越界”第49-51页
        2.话语实践的多重框架与阐释第51-52页
        3.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话语共振第52-54页
四、从集中到分散:新媒体时代新闻话语权的一次变迁第54-64页
    (一) 政治阶层的新闻话语权“柔化”第54-57页
        1.多渠道发声的技术支撑第55-56页
        2.多平台互补的内容生产第56页
        3.开放互动的大众传播第56-57页
    (二) 精英阶层新闻话语权的“稀释”第57-60页
        1.多主体的话语实践第58-59页
        2.多形态的话语规范第59页
        3.多频次的话语碰撞第59-60页
    (三) 社会公众新闻话语权的“唤醒”第60-64页
        1.多起点的社会舆论第61-62页
        2.多元自主的社会认知第62-64页
结语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致谢第68-69页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9-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闻类网络直播的传播特征和问题研究
下一篇:个性化推荐新闻客户端的信息茧房现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