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1.2.1 选题目的 | 第12页 |
1.2.2 选题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1 关于农田防护林功能与测度的研究 | 第12-13页 |
1.3.2 关于农田防护林的生态、经济效益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3 关于林权制度改革作用的研究 | 第14-15页 |
1.3.4 关于农户承包经营意愿的研究 | 第15页 |
1.3.5 关于农户承包经营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5-16页 |
1.3.6 研究述评 | 第16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5 研究可能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2.1.1 农户 | 第19页 |
2.1.2 农田防护林 | 第19-20页 |
2.1.3 林权 | 第20-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2.1 产权理论 | 第21-22页 |
2.2.2 公共物品理论 | 第22页 |
2.2.3 期望效用理论 | 第22页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新疆农田防护林发展及承包基本状况 | 第24-28页 |
3.1 新疆农田防护林发展概况 | 第24-26页 |
3.1.1 新疆农田防护林发展历程 | 第24页 |
3.1.2 新疆农田防护林发展现状 | 第24页 |
3.1.3 新疆农田防护林发展特点 | 第24-25页 |
3.1.4 新疆农田防护林发展的政策环境 | 第25页 |
3.1.5 集体林权改革对新疆农田防护林发展的影响 | 第25-26页 |
3.2 新疆农田防护林承包经营现状及问题 | 第26-27页 |
3.2.1 农田防护林承包规模 | 第26页 |
3.2.2 农田防护林承包模式 | 第26页 |
3.2.3 农田防护林承包途径 | 第26-27页 |
3.2.4 农田防护林承包收益 | 第27页 |
3.3 小结 | 第27-28页 |
第四章 新疆农田防护林承包意愿调查分析 | 第28-32页 |
4.1 样本点选择与问卷设计 | 第28-29页 |
4.1.1 样本点选择 | 第28页 |
4.1.2 问卷设计 | 第28-29页 |
4.2 样本描述性统计 | 第29-31页 |
4.2.1 农户基本信息 | 第29页 |
4.2.2 家庭基本特征 | 第29页 |
4.2.3 气候条件与立地环境 | 第29-30页 |
4.2.4 农户对防护林的功能感知 | 第30页 |
4.2.5 农户承包意愿状况 | 第30-31页 |
4.3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五章 新疆农田防护林承包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32-41页 |
5.1 理论分析框架 | 第32-34页 |
5.2 新疆农田防护林承包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4-35页 |
5.2.1 农户及其家庭特征 | 第34页 |
5.2.2 立地环境 | 第34-35页 |
5.2.3 功能认知 | 第35页 |
5.2.4 生计预期 | 第35页 |
5.3 研究假设 | 第35-36页 |
5.4 变量选择与定义 | 第36-37页 |
5.5 模型选择与设计 | 第37页 |
5.6 模型回归结果与分析 | 第37-39页 |
5.6.1 模型回归结果 | 第37-38页 |
5.6.2 模型结果评价与分析 | 第38-39页 |
5.7 小结 | 第39-41页 |
第六章 提升农户承包意愿的对策建议 | 第41-44页 |
6.1 加大对农户基础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入 | 第41页 |
6.2 抓住历史机遇借助媒体广泛宣传 | 第41页 |
6.3 加快推进干旱区集体林权改革的步伐 | 第41页 |
6.4 加强对农田防护林的帮扶力度 | 第41-42页 |
6.5 加强森林资源培育,扶持林业产业化经营 | 第42页 |
6.6 引入科技人员与农业技术人员推广 | 第42页 |
6.7 加大国家财政政策支持 | 第42页 |
6.8 引入社会资本,拓宽投融资渠道 | 第42-4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 第44-45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44页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附:新疆农田防护林生态工程调查问卷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53页 |
附件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