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10-12页 |
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5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6-26页 |
1.1 乳脂肪概述 | 第16-18页 |
1.1.1 乳脂肪组成 | 第16页 |
1.1.2 乳脂肪合成途径 | 第16-18页 |
1.1.3 结语 | 第18页 |
1.2 乳脂肪合成关键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2.1 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 | 第18-19页 |
1.2.2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 第19-20页 |
1.2.3 肝脏X受体 | 第20页 |
1.2.4 结语 | 第20-21页 |
1.3 LPS对泌乳奶牛乳脂肪合成的影响 | 第21-23页 |
1.3.1 LPS的理化性质 | 第21页 |
1.3.2 LPS对乳脂肪合成前体物的影响 | 第21-22页 |
1.3.3 LPS对乳脂肪从头合成的影响 | 第22-23页 |
1.3.4 结语 | 第23页 |
1.4 本试验的目的与意义 | 第23-2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46页 |
2.1 DCMECs的体外培养及分离纯化 | 第26-35页 |
2.1.1 材料 | 第26-29页 |
2.1.2 方法 | 第29-35页 |
2.2 LPS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35-41页 |
2.2.1 材料 | 第35-36页 |
2.2.2 方法 | 第36-41页 |
2.3 LPS对DCMECs乳脂合成功能和脂代谢相关分子的影响 | 第41-46页 |
2.3.1 材料 | 第41-42页 |
2.3.2 方法 | 第42-4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6-68页 |
3.1 DCMECs的体外培养及分离纯化 | 第46-49页 |
3.1.1 DCMECs的原代培养 | 第46页 |
3.1.2 DCMECs的分离纯化 | 第46-47页 |
3.1.3 DCMECs的鉴定 | 第47页 |
3.1.4 DCMECs的复苏 | 第47-48页 |
3.1.5 DCMECs的生长曲线 | 第48-49页 |
3.1.6 DCMECs泌乳功能的检测 | 第49页 |
3.2 LPS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49-55页 |
3.2.1 LPS细胞毒性测定结果 | 第49-50页 |
3.2.2 DCMECs形态学观察 | 第50-51页 |
3.2.3 细胞总RNA完整性检测 | 第51-52页 |
3.2.4 IL-1β、IL-6、IL-8、TNFα及GAPDH引物的特异性检测 | 第52-53页 |
3.2.5 不同浓度LPS对DCMECs中炎症因子mRNA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53-55页 |
3.3 LPS对DCMECs乳脂合成功能和脂代谢相关分子的影响 | 第55-68页 |
3.3.1 LPS对DCMECs中TG含量及脂滴合成的影响 | 第55-56页 |
3.3.2 细胞总RNA完整性检测 | 第56-57页 |
3.3.3 脂代谢相关分子引物的特异性检测 | 第57页 |
3.3.4 LPS对DCMECs中脂代谢相关转录因子mRNA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57-59页 |
3.3.5 LPS对DCMECs中脂肪酸从头合成酶mRNA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59-60页 |
3.3.6 LPS对DCMECs中脂肪酸转运酶mRNA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60-61页 |
3.3.7 LPS对DCMECs中LXRα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61-62页 |
3.3.8 LPS对DCMECs中SREBP1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62页 |
3.3.9 LPS对DCMECs中PPAR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62-63页 |
3.3.10 LPS对DCMECs中LXRα核移位的影响 | 第63-64页 |
3.3.11 LPS对DCMECs中SREBP1核移位的影响 | 第64-65页 |
3.3.12 LPS对DCMECs中PPARγ核移位的影响 | 第65-68页 |
4 讨论 | 第68-74页 |
4.1 DCMECs的体外培养及分离纯化 | 第68-69页 |
4.2 LPS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69-71页 |
4.3 LPS对DCMECs乳脂合成功能和脂代谢相关分子的影响 | 第71-74页 |
4.3.1 LPS对DCMECs中脂肪酸转录调节因子表达的影响分析 | 第71-72页 |
4.3.2 LPS对DCMECs中脂肪酸从头合成基因表达的影响分析 | 第72页 |
4.3.3 LPS对DCMECs中脂肪酸摄取和转运基因表达的影响分析 | 第72-74页 |
5 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个人简历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