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研究 | 第11-12页 |
1.3.2 信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研究 | 第12-13页 |
1.3.3 信息产业发展对劳动人口的影响力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4 研究思路、内容和创新点 | 第14-17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3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7-24页 |
2.1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信息库 | 第17页 |
2.2 信息产业界定 | 第17-20页 |
2.2.1 一般信息产业概念 | 第17-18页 |
2.2.2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体系中的信息产业界定 | 第18-20页 |
2.2.3 本文对信息产业的界定 | 第20页 |
2.3 信息产业测度理论 | 第20-24页 |
2.3.1 国外信息产业测度方法 | 第20-21页 |
2.3.2 国内信息产业测度方法 | 第21-24页 |
第3章 信息产业发展水平测度框架与指标及方法 | 第24-31页 |
3.1 信息产业发展水平测度框架的提出 | 第24-27页 |
3.1.1 信息产业发展水平测度框架基本思路 | 第24-26页 |
3.1.2 信息产业发展水平测度框架 | 第26-27页 |
3.2 信息产业发展水平测度指标说明 | 第27-29页 |
3.2.1 信息产业规模 | 第27页 |
3.2.2 信息产业结构 | 第27页 |
3.2.3 信息产业影响力 | 第27-28页 |
3.2.4 基于信息产业的城市发展活力 | 第28-29页 |
3.3 信息产业发展水平测度方法与数据样本的选择 | 第29-31页 |
3.3.1 测度方法 | 第29页 |
3.3.2 统计数据样本 | 第29-31页 |
第4章 信息产业发展水平测度结果分析 | 第31-48页 |
4.1 信息产业规模分析 | 第31-33页 |
4.1.1 信息产业的企业注册量与注册资金分析 | 第31-32页 |
4.1.2 信息产业的外资企业注册资金与注册量分析 | 第32-33页 |
4.2 信息产业结构分析 | 第33-37页 |
4.2.1 我国信息产业的空间分布 | 第33-35页 |
4.2.2 信息产业的行业构成分析 | 第35-37页 |
4.3 信息产业的影响力分析 | 第37-40页 |
4.3.1 信息产业的发展对人口就业的影响力分析 | 第37-39页 |
4.3.2 信息产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力分析 | 第39-40页 |
4.4 基于信息产业的城市活力分析 | 第40-45页 |
4.4.1 一类信息城市 | 第41-43页 |
4.4.2 二类信息城市 | 第43-45页 |
4.5 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 第45-48页 |
4.5.1 我国信息规模日渐趋稳 | 第45-46页 |
4.5.2 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集群优势更加鲜明 | 第46页 |
4.5.3 信息产业影响力持续增强 | 第46-47页 |
4.5.4 一二类城市发展程度逐渐分化 | 第47-48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5.1 结论 | 第48-49页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