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区农村住宅室内热环境评价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5-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国外室内热环境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国内室内热环境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2 建筑室内热环境及其评价方法 | 第21-39页 |
2.1 室内热环境组成要素 | 第21-22页 |
2.1.1 空气温度 | 第21页 |
2.1.2 辐射温度 | 第21-22页 |
2.1.3 空气湿度 | 第22页 |
2.1.4 空气流速 | 第22页 |
2.2 主要评价指标 | 第22-27页 |
2.2.1 直接测量指标 | 第23页 |
2.2.2 有效温度系列指标 | 第23页 |
2.2.3 体感温度 | 第23-24页 |
2.2.4 预计平均热感觉指标 | 第24-26页 |
2.2.5 预计适应性平均热感觉指标 | 第26-27页 |
2.3 主要评价标准 | 第27-32页 |
2.3.1 国外标准 | 第27-30页 |
2.3.2 国内标准 | 第30-32页 |
2.4 对现有评价方法的完善 | 第32-37页 |
2.4.1 最低热环境要求 | 第33-35页 |
2.4.2 主观参数取值 | 第35-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3 重庆地区农村住宅实测与调研 | 第39-55页 |
3.1 重庆农村住宅冬季热环境实测 | 第39-49页 |
3.1.1 测量方法 | 第39-40页 |
3.1.2 测量对象与结果分析 | 第40-49页 |
3.2 重庆农村居民服装热阻调研 | 第49-53页 |
3.2.1 调查方法 | 第49-50页 |
3.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50-5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4 农村住宅室内热环境测量评价 | 第55-83页 |
4.1 重庆农村住宅类型 | 第55-58页 |
4.1.1 农村住宅发展情况 | 第55-56页 |
4.1.2 农村住宅分类 | 第56-58页 |
4.2 实测整体情况 | 第58-60页 |
4.2.1 测量对象概况 | 第58页 |
4.2.2 测量内容与测量仪器 | 第58-60页 |
4.3 生土自建房室内热环境测量与评价 | 第60-66页 |
4.3.1 测量对象与测量方法 | 第60-62页 |
4.3.2 冬季测量结果与分析 | 第62-64页 |
4.3.3 夏季测量结果与分析 | 第64-66页 |
4.4 砖混自建房室内热环境测量与评价 | 第66-74页 |
4.4.1 测量对象与测量方法 | 第66-68页 |
4.4.2 冬季测量结果与分析 | 第68-70页 |
4.4.3 夏季测量结果与分析 | 第70-74页 |
4.5 新农村住宅室内热环境测量与评价 | 第74-80页 |
4.5.1 测量地点概况 | 第74页 |
4.5.2 测量对象与测量方法 | 第74-78页 |
4.5.3 冬季测量结果与分析 | 第78-79页 |
4.5.4 夏季测量结果与分析 | 第79-80页 |
4.6 评价结果分析 | 第80-82页 |
4.6.1 冬季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第80-81页 |
4.6.2 夏季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第81-82页 |
4.6.3 实测评价结果的局限 | 第8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5 农村住宅室内热环境模拟评价 | 第83-121页 |
5.1 现有农村住宅模拟评价 | 第83-111页 |
5.1.1 模拟方法 | 第83-84页 |
5.1.2 建模与验证 | 第84-95页 |
5.1.3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95-111页 |
5.2 农村保温住宅模拟评价 | 第111-119页 |
5.2.1 模型设置 | 第112-113页 |
5.2.2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113-11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21-123页 |
6.1 结论 | 第121-122页 |
6.2 展望 | 第122-123页 |
致谢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29页 |
附录 | 第129-130页 |
A. 平均辐射温度计算方法 | 第129-130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0页 |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