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1 车载应用软件的发展 | 第13页 |
1.1.2 软件更新的需求 | 第13页 |
1.1.3 在线刷新软件 | 第13-14页 |
1.2 车载刷新软件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4-15页 |
1.2.1 国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4页 |
1.2.2 国内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4-15页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第15页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相关工作 | 第17-28页 |
2.1 UDS服务 | 第17-20页 |
2.1.1 服务请求与响应 | 第17-18页 |
2.1.2 会话 | 第18-19页 |
2.1.3 安全级切换 | 第19-20页 |
2.2 网络层 | 第20-23页 |
2.2.1 单帧 | 第20页 |
2.2.2 首帧 | 第20-21页 |
2.2.3 后继帧 | 第21页 |
2.2.4 流控帧 | 第21页 |
2.2.5 帧传输 | 第21-22页 |
2.2.6 寻址模式 | 第22-23页 |
2.3 驱动层 | 第23-26页 |
2.3.1 看门狗 | 第23-24页 |
2.3.2 Flash驱动 | 第24页 |
2.3.3 CAN | 第24-26页 |
2.4 HIS规范 | 第26-27页 |
2.4.1 逻辑块 | 第26页 |
2.4.2 逻辑段 | 第26-27页 |
2.4.3 编程次数 | 第27页 |
2.4.4 块有效性 | 第27页 |
2.4.5 应用程序有效性 | 第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系统设计 | 第28-41页 |
3.1 实现目标 | 第28页 |
3.2 系统概述 | 第28-32页 |
3.2.1 系统交互 | 第28-29页 |
3.2.2 下位机Bootloader软件 | 第29-30页 |
3.2.3 上位机烧写工具 | 第30-32页 |
3.3 烧写流程 | 第32-38页 |
3.3.1 预烧写阶段 | 第32-34页 |
3.3.2 烧写阶段 | 第34-36页 |
3.3.3 烧写后阶段 | 第36-38页 |
3.4 开发环境搭建 | 第38-41页 |
3.4.1 上位机开发环境 | 第38页 |
3.4.2 下位机开发环境 | 第38-41页 |
第四章 下位机BOOTLOADER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第41-70页 |
4.1 诊断通信栈 | 第41-42页 |
4.2 CANTP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第42-57页 |
4.2.1 CANTP模块整体设计 | 第42-43页 |
4.2.2 关键数据结构 | 第43-48页 |
4.2.2.1 配置数据结构 | 第43-45页 |
4.2.2.2 运行时数据结构 | 第45-48页 |
4.2.3 发送和接收通道状态机 | 第48-51页 |
4.2.4 单帧数据发送子功能 | 第51-53页 |
4.2.5 多帧数据发送 | 第53-54页 |
4.2.6 单帧数据接收 | 第54-55页 |
4.2.7 多帧数据接收 | 第55-57页 |
4.3 FLASHLOADER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第57-64页 |
4.3.1 Flashloader模块整体设计 | 第58页 |
4.3.2 关键数据结构 | 第58-62页 |
4.3.2.1 配置数据结构 | 第58-59页 |
4.3.2.2 运行时数据结构 | 第59-62页 |
4.3.3 Flashloader状态机 | 第62-64页 |
4.4 安全可靠保障机制的设计与实现 | 第64-67页 |
4.4.1 可靠性保障机制 | 第64-65页 |
4.4.2 可恢复性保障机制 | 第65页 |
4.4.3 安全性保障机制 | 第65-66页 |
4.4.4 可维护性保障机制 | 第66-67页 |
4.5 应用程序交互机制的设计与实现 | 第67-69页 |
4.5.1 内存布局划分 | 第67-68页 |
4.5.2 共享标记 | 第68-6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上位机烧写工具的设计与实现 | 第70-80页 |
5.1 系统设计 | 第70-73页 |
5.1.1 界面设计 | 第70-72页 |
5.1.2 环境变量 | 第72-73页 |
5.2 关键数据结构 | 第73-75页 |
5.3 核心功能和算法 | 第75-80页 |
5.3.1 烧写流程配置文件 | 第75-77页 |
5.3.2 待烧写二进制文件发送功能 | 第77-78页 |
5.3.3 接收响应报文解析功能 | 第78-80页 |
第六章 BOOTLOADER测试验证方法的研究与实现 | 第80-93页 |
6.1 BOOTLOADER软件的安全可靠性 | 第80页 |
6.2 QAC静态扫描 | 第80-87页 |
6.2.1 工具介绍 | 第80页 |
6.2.2 QAC扫描规则和指标 | 第80-82页 |
6.2.2.1 MISRA C编码规则 | 第80-82页 |
6.2.2.2 质量度量元指标 | 第82页 |
6.2.3 扫描结果 | 第82-87页 |
6.2.3.1 MISRA C不符合项说明 | 第82-83页 |
6.2.3.2 STCYC度量元扫描 | 第83-84页 |
6.2.3.3 STPTH度量元扫描 | 第84页 |
6.2.3.4 STLIN度量元扫描 | 第84-85页 |
6.2.3.5 STMIF度量元扫描 | 第85-86页 |
6.2.3.6 STSCT度量元扫描 | 第86页 |
6.2.3.7 STCDN度量元扫描 | 第86-87页 |
6.3 符合性测试 | 第87-93页 |
6.3.1 测试环境 | 第87-88页 |
6.3.2 功能符合性测试 | 第88-90页 |
6.3.3 异常压力测试 | 第90-93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3-94页 |
7.1 工作总结 | 第93页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