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死在我国的合法化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安乐死的基础理论 | 第11-18页 |
(一) 安乐死的界定 | 第11-14页 |
1. 安乐死的概念 | 第11-13页 |
2. 安乐死与相关概念比较 | 第13-14页 |
(二) 安乐死学理分类 | 第14-16页 |
1. 广义与狭义的安乐死 | 第15页 |
2. 积极与消极的安乐死 | 第15-16页 |
3. 自愿与非自愿的安乐死 | 第16页 |
(三) 安乐死的性质 | 第16-18页 |
1. 安乐死的伦理性质 | 第16-17页 |
2. 安乐死的法律性质 | 第17-18页 |
二、安乐死合法化在中国的理论争议 | 第18-22页 |
(一) 安乐死合法化的宪法问题 | 第19-20页 |
1. 安乐死合法化未必导致生命权与人格尊严的冲突 | 第19-20页 |
2. 安乐死未必意味着宪法权利放弃 | 第20页 |
(二) 安乐死合法化未必与公民的生命权冲突 | 第20-22页 |
1. 国家对生命权的客观保护义务 | 第21页 |
2. 安乐死与国家对生命权保护义务并不矛盾 | 第21-22页 |
三、安乐死合法化在中国的境遇 | 第22-26页 |
(一) 安乐死在中国的变迁 | 第22-23页 |
1. 安乐死在中国古代的初现 | 第22页 |
2. 安乐死在中国近现代的发展 | 第22-23页 |
(二) 中国实行安乐死合法化的困境 | 第23-26页 |
1. 我国安乐死合法化面临的传统观念的桎梏 | 第23-24页 |
2. 我国安乐死合法化面临的社会现实的挑战 | 第24-26页 |
四、国外的安乐死合法化的立法及启示 | 第26-29页 |
(一) 国外安乐死的立法经验 | 第26-28页 |
1. 荷兰的请求终止生命和帮助自杀法案 | 第26-27页 |
2. 美国的消极死亡协助法案 | 第27-28页 |
3. 日本关于终止生命维持的判例 | 第28页 |
(二) 国外安乐死立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28-29页 |
五、中国安乐死合法化的愿景 | 第29-35页 |
(一) 安乐死在中国合法化的条件 | 第29-31页 |
1. 法学界的理论支持 | 第30页 |
2. 社会的发展及观念的变革 | 第30-31页 |
(二) 安乐死在中国合法化的建构 | 第31-35页 |
1. 安乐死合法化应遵循的宪法原则 | 第31-33页 |
2. 安乐死合法化应建立的严格标准 | 第33-34页 |
3. 确立安乐死的法律责任 | 第34-35页 |
结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研究生履历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