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6页 |
1.1 振动控制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1.2 振动控制的主要方法分类及特点 | 第17-20页 |
1.2.1 按控制手段分类 | 第17-18页 |
1.2.2 按是否需求能量分类 | 第18-19页 |
1.2.3 动力吸振器的分类 | 第19-20页 |
1.3 动力吸振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1.3.1 单自由度动力吸振器的发展现状 | 第21-22页 |
1.3.2 多自由度动力吸振器的发展现状 | 第22-24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动力吸振器力学模型及原理分析 | 第26-38页 |
2.1 二自由度振动系统的力学分析 | 第26-29页 |
2.1.1 系统固有频率 | 第27-28页 |
2.1.2 系统的主振动 | 第28-29页 |
2.2 动力吸振器的吸振原理 | 第29-32页 |
2.3 动力吸振器的设计理论及参数优化 | 第32-37页 |
2.3.1 动力吸振器的定点设计理论 | 第32-34页 |
2.3.2 最优同调条件 | 第34-35页 |
2.3.3 最优阻尼条件 | 第35-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动力吸振器设计方法 | 第38-45页 |
3.1 动力吸振器的评价方法及影响因素 | 第38-41页 |
3.1.1 动力吸振器的评价方法 | 第38页 |
3.1.2 动力吸振器性能影响因素 | 第38-41页 |
3.2 动力吸振器的试验设计方法 | 第41-43页 |
3.2.1 定点理论方法 | 第41页 |
3.2.2 正交试验设计极差分析方法 | 第41-43页 |
3.3 动力吸振器的仿真设计方法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变参数的动力吸振器减振原理及性能仿真 | 第45-59页 |
4.1 Matlab/simulink功能简介及仿真算法 | 第45-46页 |
4.1.1 Matlab/simulink功能简介 | 第45-46页 |
4.1.2 Simulink仿真的仿真算法 | 第46页 |
4.2 质量不变的动力吸振器simulink仿真分析 | 第46-51页 |
4.2.1 动力吸振器的simulink建模仿真 | 第47-49页 |
4.2.2 动力吸振器阻尼变化的减振分析 | 第49-50页 |
4.2.3 动力吸振器刚度变化的减振分析 | 第50-51页 |
4.3 质量可变的动力吸振器的仿真分析 | 第51-57页 |
4.3.1 质量可变的动力吸振器的减振原理 | 第51-52页 |
4.3.2 可变质量的动力吸振器的simulink仿真 | 第52-55页 |
4.3.3 可变质量吸振器频率响应仿真分析 | 第55-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汽车振动中动力吸振器的减振性能分析 | 第59-71页 |
5.1 多体动力学理论及Adams软件应用 | 第59-62页 |
5.1.1 多体动力学理论 | 第59-60页 |
5.1.2 Adams软件的应用 | 第60-62页 |
5.2 Adams求解运算方法 | 第62-64页 |
5.2.1 自由度求解 | 第62页 |
5.2.2 运动学分析 | 第62-63页 |
5.2.3 动力学分析 | 第63-64页 |
5.3 前悬架多刚体动力学建模 | 第64-68页 |
5.4 悬架的固有振动特性分析 | 第68-70页 |
5.4.1 动力吸振器的设计 | 第69页 |
5.4.2 扫频信号下振动仿真分析 | 第69-7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1-72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