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基塘景观破碎化动力机制及其模拟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相关研究进展及述评 | 第12-17页 |
1.3.1 基塘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2 景观破碎化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7页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 第19-22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2 佛山市基塘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第22-32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2-23页 |
2.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 第22页 |
2.1.2 自然地理环境 | 第22-23页 |
2.1.3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3页 |
2.1.4 佛山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 第23页 |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23-25页 |
2.2.1 数据来源 | 第23-24页 |
2.2.2 指标的选取与处理 | 第24-25页 |
2.3 佛山市基塘景观格局变化 | 第25-32页 |
2.3.1 佛山基塘景观分布 | 第25-26页 |
2.3.2 佛山市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第26-27页 |
2.3.3 基塘空间重心变化分析 | 第27-28页 |
2.3.4 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 | 第28-29页 |
2.3.5 佛山景观区域差异 | 第29-32页 |
3 佛山市基塘景观破碎化评价 | 第32-40页 |
3.1 评价原则 | 第32页 |
3.2 评价指标选择 | 第32-34页 |
3.3 评价模型 | 第34页 |
3.4 评价结果分析 | 第34-40页 |
4 佛山市基塘景观破碎化驱动机制 | 第40-50页 |
4.1 定性分析 | 第40页 |
4.2 缓冲区分析 | 第40-43页 |
4.3 景观破碎化驱动机制分析 | 第43-47页 |
4.3.1 Logistic回归模型 | 第43-44页 |
4.3.2 驱动因子选取 | 第44-45页 |
4.3.3 驱动力分析 | 第45-47页 |
4.4 结果分析 | 第47-50页 |
5 佛山市基塘景观破碎化模拟 | 第50-56页 |
5.1 CA模型的构建 | 第50-51页 |
5.2 转换规则的制定 | 第51-52页 |
5.3 基塘斑块演变动态模拟过程 | 第52-53页 |
5.4 结果分析 | 第53-55页 |
5.5 基塘出现的问题及其可持续利用对策 | 第55-5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6-6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6-57页 |
6.2 讨论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