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引言 | 第8-9页 |
1.2 国内外在桥梁转体施工上的发展 | 第9-11页 |
1.2.1 国外在桥梁转体施工上的发展 | 第9页 |
1.2.2 我国在桥梁转体施工上的发展 | 第9-11页 |
1.3 桥梁转体施工基本方法 | 第11-13页 |
1.4 平转法施工 | 第13-14页 |
1.4.1 平转施工基本构造 | 第13-14页 |
1.4.2 平转施工工作原理 | 第14页 |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2 刚构桥在转体施工中的关键问题 | 第16-38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6-18页 |
2.2 刚构桥的转体系统 | 第18-24页 |
2.2.1 转体系统概况 | 第19-20页 |
2.2.2 球铰制作安装要求 | 第20-21页 |
2.2.3 转体系统施工控制 | 第21-24页 |
2.3 称重试验 | 第24-32页 |
2.3.1 称重试验方法 | 第24-25页 |
2.3.2 球铰转动法称重 | 第25-32页 |
2.4 配重方案 | 第32-34页 |
2.5 牵引力计算 | 第34-35页 |
2.6 试转与正式转体过程控制 | 第35-36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3 桥梁施工控制理论与方法 | 第38-48页 |
3.1 桥梁施工控制概论 | 第38页 |
3.2 施工监控内容及方法 | 第38-42页 |
3.2.1 桥梁施工监控内容 | 第39-40页 |
3.2.2 施工控制思路 | 第40-42页 |
3.3 施工控制结构分析方法 | 第42-43页 |
3.3.1 正装分析法 | 第42-43页 |
3.3.2 倒装分析法 | 第43页 |
3.3.3 无应力状态分析法 | 第43页 |
3.4 桥梁施工状态预测 | 第43-46页 |
3.4.1 参数识别 | 第44-45页 |
3.4.2 最小二乘法 | 第45-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4 刚构桥仿真分析 | 第48-68页 |
4.1 杆系结构的有限元法分析 | 第48-51页 |
4.2 预应力作用的有限元模拟 | 第51-52页 |
4.2.1 预应力等效荷载法 | 第51-52页 |
4.2.2 预应力钢束的几何形状描述 | 第52页 |
4.3 收缩徐变效应的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52-53页 |
4.4 运用CSB对T构桥进行施工仿真模拟 | 第53-60页 |
4.4.1 CSB创建模型 | 第53-55页 |
4.4.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5-60页 |
4.5 运用MIDAS/Civil对T构桥进行施工仿真模拟 | 第60-64页 |
4.5.1 结构定义 | 第60-61页 |
4.5.2 边界定义 | 第61-62页 |
4.5.3 荷载定义 | 第62-63页 |
4.5.4 施工阶段的定义 | 第63页 |
4.5.5 MIDAS/Civil计算结果 | 第63-64页 |
4.6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64-6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5 施工现场控制 | 第68-78页 |
5.1 预拱度的设置 | 第68-71页 |
5.2 测试仪器 | 第71页 |
5.3 测点布置 | 第71-73页 |
5.3.1 线形观测测点 | 第71-72页 |
5.3.2 应力观测测点 | 第72-73页 |
5.4 观测的时间与项目 | 第73页 |
5.5 监控结果分析 | 第73-77页 |
5.5.1 线形结果分析 | 第73-75页 |
5.5.2 应力结果分析 | 第75-7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6 球铰受力分析 | 第78-88页 |
6.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78-79页 |
6.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9-83页 |
6.2.1 位移结果分析 | 第79-81页 |
6.2.2 应力结果分析 | 第81-83页 |
6.3 球铰接触面应力分析 | 第83-84页 |
6.4 转盘应力监测 | 第84-8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7 结论和展望 | 第88-90页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88-89页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4页 |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