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财政法论文--经济法论文--交通运输经济和邮电经济管理法令论文

我国多式联运立法模式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引言第10-12页
第1章 多式联运及多式联运立法模式概论第12-20页
    1.1 多式联运的概念解析第12-15页
        1.1.1 多式联运的表述第12-13页
        1.1.2 多式联运的内涵解析第13-15页
    1.2 立法模式的基本理论第15-17页
        1.2.1 立法模式的概念解析第15-16页
        1.2.2 立法模式的构造第16-17页
        1.2.3 立法模式的属性及变量第17页
    1.3 多式联运立法模式的基本界定第17-20页
        1.3.1 多式联运立法模式的概念第17-19页
        1.3.2 多式联运立法模式的构造第19-20页
第2章 我国多式联运立法模式现状及理论争议分析第20-30页
    2.1 我国多式联运立法模式现状第20-22页
        2.1.1 我国现有多式联运立法模式的外在形式第20-21页
        2.1.2 我国现有多式联运立法模式的制度结构第21-22页
    2.2 我国现有多式联运立法模式的缺陷第22-24页
        2.2.1 缺乏体系概念第22-23页
        2.2.2 内部制度构成存在缺陷第23-24页
    2.3 我国现有多式联运立法模式缺陷的原因第24-25页
    2.4 我国多式联运立法模式的学界观点及评析第25-30页
        2.4.1 修改现行法律规定第26-27页
        2.4.2 整合现有法律规定第27-28页
        2.4.3 新立多式联运经营条例第28-30页
第3章 多式联运立法模式的域外法考察第30-40页
    3.1 国外现有多式联运立法模式分析第30-35页
        3.1.1 分散式立法模式第30-32页
        3.1.2 法典专章式立法模式第32-33页
        3.1.3 单行立法模式第33-35页
    3.2 国外多式联运立法模式分析第35-40页
        3.2.1 多式联运立法模式的比较第35-36页
        3.2.2 多式联运立法模式的评价第36-37页
        3.2.3 多式联运立法模式对我国的借鉴第37-40页
第4章 我国多式联运的立法模式选择第40-48页
    4.1 多式联运立法模式选择的考量因素第40-42页
        4.1.1 多式联运发展对法律的需求第40页
        4.1.2 我国的立法技术与习惯第40-41页
        4.1.3 运输法的发展趋势第41-42页
        4.1.4 多式联运立法与相关法律的衔接与协调第42页
        4.1.5 多式联运立法与国际统一法的接轨第42页
    4.2 多式联运立法模式的外在形式选择第42-44页
    4.3 多式联运统一立法的可行性第44-48页
        4.3.1 多式联运统一立法具备现实的经济基础第44-45页
        4.3.2 多式联运统一立法具备管理体制的保障第45-46页
        4.3.3 多式联运统一立法具备成熟的立法经验第46-48页
第5章 多式联运立法模式的制度设计第48-59页
    5.1 多式联运立法的价值目标第48-49页
    5.2 多式联运立法的性质定位第49-51页
        5.2.1 多式联运法的性质第49-50页
        5.2.2 多式联运立法性质定位的合理性第50-51页
    5.3 多式联运立法的框架构成第51-53页
        5.3.1 多式联运立法的调整范畴第51-52页
        5.3.2 多式联运立法的框架结构第52-53页
    5.4 多式联运立法与相关法律的衔接第53-59页
        5.4.1 多式联运法与单式运输行政法规的衔接第53-54页
        5.4.2 多式联运法与货运代理业相关法律规范之间的衔接第54-56页
        5.4.3 多式联运法与相关民商事立法的衔接第56-59页
结论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5页
致谢第65-66页
作者简介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存款保险法律制度及问题研究--以我国《存款保险条例》为视角
下一篇:新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与形象建构